听中国的老师说过,马克思主义教育训练出来的学生,归纳能力都很强。难怪我认识的很多中国同学,可以迅速把很多复杂和抽象的概念,浓缩成“XX性”、“XX化”、“XX主义”的字眼,然后再总结为“三个XX”之类的术语。这种“性、化、主义”的文体,常见于中国的学术文章中,对于我们这些在“具有马来西亚特色的教育体制下”成长的人来说,看得很难消化。
“XX性”是对应英文以-y或-ness结尾的单词,如可能性(possib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等;“XX化”则对应英文以-zation结尾的单词,如全球化(globalization)、现代化(modernization)等;“XX主义”则对应英文以-ism结尾的单词,如共產主义(communism)、自由主义(liberalism)等。
只要掌握上述语言规则,把英文词汇翻译成中文就不难,不少西方的学术著作都这样翻译过来。这种文体不能说不好,学术討论时不得不用这些词汇,至少方便大家吸收西方的新观念,但在日常会话用得过火,就会变成台湾学者余英时所批评的“病態中文”。
早已深入民心
例如,“我是一位素食主义者”,说成“我吃素”就行;“这本书的可读性很高”,干脆说成“这本书很好看”;“这事情的可操作性不高”应说“这事情不好办”;“这个人的可塑性很高”应改成“这个人是可造之才”。总之,简明扼要才能体现中文之美,故作高级的“偽术语”会污染中文。
但是,上述文体早已深入民心,如“落实高绩效团队的三性特征:主动性、思考性、配合性”、“迈向三化目標:科学化、专业化、活力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这类型的標语常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出现。若把这些“性、化、主义”拿掉,意思也差不多。
以前进行政治斗爭时,往政敌头上套帽子很常见,如“卖国主义”、“投降主义”、“机会主义”等。一些学者对此很不以为然,认为卖国就卖国,投机就投机,加上“主义”很多此一举。但遗风尚在,一些学生在辩论时还是会冒出“XX主义”,或许可让不明就里的对手愣一阵子。
隨著中国崛起,我们的中文也多少受其影响。我们熟悉的“主义”有种族主义、沙文主义;常见的“化”有政治化、制度化、回教化(现在统称伊斯兰化)。最近听到某政治人物讲“首相面对结构性问题……因此我们要调整自己,要有参与性、包容性、综合性和諮询性。”看来我们的中文也越来越“性”氾滥了。
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307470
2024年的這杯咖啡
2 weeks ag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