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0.07

闲谈候选人

(2007年10月28日刊于南洋商报<<大事小谈>>专栏)



最近看到行动党领袖为了沙登议席而闹分歧的新闻。报道说,新科上任的雪州主席欧阳捍华有意在沙登上阵,在当地增设支部以扩充势力,引起当地基层的强烈反应,以王国友为首的沙登支部党员频频通过传媒放话表达不满。后来欧阳捍华向当地居民展开签名活动,要王国友解释私下向居民收取费用的理由。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当地行动党的派系斗争正在升级中。

随着大选越来越逼近,这类事件肯定地会与日俱增,不管在朝或在野的政党,都会面对同样的问题。人丁单薄、基层薄弱的行动党尚且会面对这类问题,何况是拥有百万党员的马华公会。前主播胡渐彪宣布加入马华公会后,坊间盛传他会在来届大选上阵,引起部分地区马华党员的反弹,某地方领袖更直接放话叫新人“按部就班”,令其他尚在观望的新人听了心寒。

不同的组织结构决定了不同的组织文化。想要在基层力量相对弱小的行动党上阵,只要紧紧依靠拥有决定候选人“生杀大权”的秘书长就行了,结果形成“宦官政治”文化,只要讨得老大喜欢,被点名去当天兵,即使当地基层反弹也无所谓。政治新丁要迅速出人头地当候选人,行动党是便捷的管道;要在基层组织庞大的马华冒出头,非过五关斩六将不可。能不能熬出头是个问题,一把年纪熬出头后,能不能和年少气盛的行动党候选人展开PK战也是个问题。这些都是青年才俊选择政党时不能不考虑的切身问题。

在马华,总会长虽有向国阵主席提呈候选人名单的权力,但在遴选候选人过程中,不能不考虑当地基层的“意愿”,不能因为喜欢谁就点名谁,因为基层反弹起来的后果可大可小。历史上已经发生了无数次“扯后腿”的事件,足以引以为戒。近来虽然不时有“铲除山头主义”、“铲除毒瘤”的论调,但要瞬间扭转几十年沉淀下来的组织文化似乎不太可能。

各政党遴选候选人的做法不一样,有些是看领袖的个人喜好,有些则看党内派系运作和资源分配,有些还把遴选候选人程序制度化和量化,就好像台湾的民进党会来个党内初选,其中党员投票占总评分的30%,民调结果占70%。

制度化有制度化的好处,因为看起来很公平,竞赛还没开始之前就制定游戏规则,输的人要服输。但制度化也有不足之处,因为一切都白纸黑字书面化后,很不容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迁而调整,造成绑手绑脚的后果。当然也不能说制度不好,只是一切依章行事,完全照制度而行,事实上也有许多缺失,值得大家深思,其实坏制度坑没人才的例子还真不少。在台湾,按照制度遴选出来的不像样候选人误国误民,也常有所闻。有时候,不是信不过制度,而是信不过“人性”。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理论上再好再完美的制度,也会被自私的人性毁掉。

遴选候选人的标准,不是看资历就是看表现,这和中国的皇位传承制度有些相似,因为古代中国常有“立长”和“立贤”之争。汉族的规矩是“立长”,即“传位给长子”,偏重年资而不考虑能力。万一长子不贤,朝政就一塌糊涂。满族采取相反的主张,即“立贤”,传位给最有能力的儿子,结果手足相残一再上演,众阿哥为了表示自己最有能力,当然要杀尽所有的兄弟。

在我国,要早早公布候选人,还是临时才公布候选人,也是一门高深的领导艺术。理论上来说,事先公布候选人,这个人才会积极去工作,也绝了其他人的非分之想。但是,太多的历史事实证明,只要领袖有意栽培哪个人,那个人就会被“害死”,因为其他人会团结起来一起对付他,这样别人才有希望。如果临时才决定候选人,恐怕平时就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动,大家心想反正我做了工也未必轮到我上阵,何必那么早就开工?可见,十全十美的遴选原则实在难找,总之三个字,凡事还是要“看情况”。

14.10.07

好人好事要多报导

(2007年10月15日刊于南洋商报言论版)



郑慧仪换心,感动很多人。之前,慧仪拖着10公斤的“机械心脏”过活,左盼右望了10个月,仍然找不到适合的心脏进行移植手术。她含着泪向社会大众要求:“请给我一颗心…”的画面让全国人民都心碎了。

这个新闻于9月30日获得各语文报章的封面显著报导后,不到3天就有一位车祸脑死的马来少年的家属,愿意捐献死者的心脏给慧仪。经过大阵仗的10小时手术后,慧仪却出现排斥现象,但紧要关头又有一位新山青年陈润强捐出心脏,使慧仪度过难关。这一连串的报导,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

爱心,没有国界!爱心,不分种族!爱心,不分男女老少!郑慧仪事件成为了全民课题,主动签署捐献器官的善心人士激增,一颗颗滚烫炙热的爱心让我们的社会越发温暖。这一切,都和媒体大力配合、推波助澜,有很大的关系。

最近,各大媒体不断地炒作负面课题,各报头版不时都大剌剌地出现“鸡奸、奸杀、肛交、炸尸”等刺激性字眼。这种情况如何能匡正社会风气?这种负面新闻看多了,任谁的想法也会趋向负面和消极。其实,媒体多数采用负面报道方式是有商业利益作为驱动力的。

从心理学实证方面,「激励理论」的学者寇菲(Cofer)研究指出,当人们遇到挫折时,高达九成以上的人会选择五种反应:攻击、退化、压抑、固执与退却,而正面思考者的比率低于10%。这项研究结果表示社会上绝大部分人都是负面思考的,媒体只不过切合了“广大读者的需求”而已。试想想,经过报摊前面的人,看到一个以“好人好事”作为封面的报章,和另一份突出爆炸性“奸淫掳掠”之类的负面新闻的报章,他多数会选哪一个?答案根本就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媒体在这残酷的商业社会所必然采取的博弈策略。

有时真的受不了那些八卦、断章取义、查证不周的负面新闻,实在太多了。马来西亚有数不清的好人好事,为什么多数媒体就是要把时间和篇幅浪费在负面报导上,让每天看新闻的人觉得马来西亚很糟糕呢?

在负面新闻充斥市场的时代,郑慧仪事件是非常罕见的特例,就如一道清流沁入每个人的心脾。在我国残酷的政治现实中,不同语文媒体的单一角度报导就能轻易撕裂不同族群对于敏感课题的认知和看法,但这一次,各语文传媒不约而同大幅度报导和跟进郑慧仪事件,引起了各族人民的重大回响和积极反应,让人感觉到,我们的社会还是有希望的。毕竟,好心人还是占绝大多数;爱心,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语言。大家莫让一小撮害群之马扰乱了心绪和视线,拖累了整个社会迈向温馨、和谐、稳定的步伐。因此,笔者始终认为,宣扬好人好事,对整个社会都有积极正面、向上向善的巨大作用,在这一方面,身为“第四权”的媒体无可否认地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台湾的星云大师在2006年4月30日的《亚洲周刊》专访时谈到,《金刚经》里有一句话:“若人受持四句偈,其人功德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意思是,能把道理传播出去,有教育性,让人受影响,这样的功德,大于用大千世界七宝的布施。

星云大师也把传媒分成四类。一等传媒:正面报导,启迪人心;二等传媒:报导如实,客观公正;三等传媒:捕风捉影,主观偏颇;四等传媒:扭曲事实,哗众取宠。星云大师更提到:“资讯好像牛马,你要驾驭它,若不驾驭它,它就乱跑。有的传媒出轨了,这就不好了。在佛教来说,出轨的就叫外道、邪教,就要用正当的宗教把它去除。”

星云大师的一番话,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真是振聋发聩、醍醐灌顶!媒体可说是双面刃,要做功德还是要出轨,到最后还是取决于人。郑慧仪事件给了我们社会一个反思的契机,广大的读者可以根据星云大师对传媒分类的定义,分辨出市面上不同传媒的本质,并用实际行动拒绝那些不负责任的三、四等传媒,让它们被淘汰出市场,这对塑造一个爱心社会是有利无害的。

1.10.07

猪事圆满

(2007年9月30日刊于南洋商报<<大事小谈>>专栏)


今年是猪年,对华人来说,金猪象征着吉祥发财,但我国猪只却在本命年里犯太岁,从长肉剂风波直到最近的马六甲养猪场事件,都反映出我国猪只的崎岖命运。

吃猪肉长大的华人对猪有说不出来的微妙感情。每当我国养猪业发生风波时,“民族事业”的大旗就会被抬出来,模糊了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这就是影响民众切身利益的污染问题。纵观各国的养猪业,无一不被这个棘手问题所烦。

不只华人和猪有很深的渊源,欧洲的日尔曼人也是出名的“无猪不欢”的民族。猪肉在德国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养猪场数量多,其卫生状况便成为当地人所关注的课题。由于德国人的高度环保意识和坚决的政策执行力,使当地养猪场的卫生状况达到令人“惊艳”的地步。那里的猪只被养在有空调设备的封闭式舒适环境,每天吃的是政府认可的安全饲料,还有高科技的自动洒水系统定时为它们沐浴消毒,工作人员进入养猪场还得穿上“太空装”才能近距离接触猪只,难怪参观过的人都会有“猪比人还干净”的感觉。

养猪业面对的最棘手问题就是如何处理猪粪,一只猪的排便量可达十多个成年人的排便量,一个有数十万头猪的集中养猪区每天所制造出来的粪便可比美一个大城市人口所排出来的粪量。许多国家都对养猪业的排污问题伤透了脑筋,但最近韩国却把这些恶心的黄白之物转化为前途无量的商机。

韩国每年产生五千一百万吨动物粪便,以前都把它们倒进大海,制造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现在韩国农民在畜禽圈舍附近建设沼气池以收集粪便,产生的沼气可用来发电以取暖照明,粪渣可用来为蔬菜田地施肥。这个“猪能项目”的经费有一半以上来自韩国政府,他们还希望在全国范围扩展这个项目,以便有朝一日能够取代石油,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对入口石油的依赖。从这点看来,猪不仅一身都是宝,连排泄物也是财富。

从上述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政府的态度才是养猪业成败的关键所在,而猪农本身是否积极主动配合政府的措施也非常重要。总之,双方都有责任和义务,在经济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保项目上取得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若有所偏颇,肯定会出现争议,尤其是在我国这个多元种族的社会里,一个处理不当,养猪课题就会成为敏感的政治问题。

我国的养猪业与其他国家不一样,由于政治、宗教、种族等错综复杂的因素,我国的养猪业走上了一条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对于养猪业,不同州属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一些州属尚能控制得宜,一些州属则相反。甲州养猪场事件仅仅暴露了不完善管理体制的冰山一角,而且现在也陷入多方政治角力的漩涡里。

在我国,不同语文媒体的单一角度报导就能轻易撕裂不同族群对养猪课题的认知和看法。巫文媒体极力突出养猪场污染问题,受污河流经过数个马来甘榜的画面挑动了敏感的种族神经线,这为种族主义政客提供了绝佳的表演平台。相反的,中文媒体读者看到的都是杀气腾腾的毁猪大队和被猪农高高抬起的反对党领袖,却看不到一小撮不负责任不肯提升排污设备的养猪业者,和那些在背后默默耕耘,与多方斡旋谈判的务实工作者。

甲州养猪场事件已经进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阶段,但现在不是骂人的时候,而是解决问题的时候。大家若继续把视线聚焦在政治角力上,无益于化解危机,猪农的困境会更加雪上加霜。为了避免有心人士乘机搞局使整个事件更加混浊和不明朗,各造都必须拿出诚意和善意。毕竟,要妥善解决事端,靠的是理性和智慧,而非意气用事。近日内阁成立小组全权处理养猪课题,看来解决此事件已露曙光,希望多事之秋就此打住,一切都“猪事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