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07

政坛是柠檬市场

(2007年1月21日刊于南洋商报<<大事小谈>>专栏)

上周《健言天地》栏友周添健兄引用博弈论来解说大道私营化的例子,再总结出人民与政府之间的信息博弈是完全处于劣势的。周兄文中论及“信息不对称”的范畴,本文针对这点提出一些看法。

说到“信息不对称”,就不能不提“柠檬市场”。"柠檬"一词在美国俚语中,是"次品"或者"不中用产品"的意思。1960年代,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就从二手车买卖这个典型的“柠檬市场”中,分析和提炼出"信息不对称"的概念。阿克洛夫发现,买主和卖主对于所要交易的"二手车"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卖主熟谙车辆的优缺点,定价往往会高一些,而买主通常不愿意出高价,持有好车的卖主就只好选择退出市场,市场剩下的都是坏车,买主则越来越不愿光顾,二手车市场最终萎缩乃至消亡。

在我国,“柠檬市场”随处可见,猪肉即其中一例。部分黑心猪农为了牟取暴利,不惜滥用长肉剂来养猪,根本不管广大消费人的健康问题。这些打了长肉剂的猪,在合法屠宰场过不了检验的那关,只能被送去非法屠宰场。掌握最关键信息的就是直接接触消费人的猪肉贩,只有他们才清楚知道所卖的猪肉是取自合法还是非法的屠宰场。消费人在巴刹买猪肉时,在信息上就已处于劣势,因为一般大众都无法有效地分辨猪肉是否含长肉剂。后来,长肉剂风波闹得人心惶惶的时候,原本吃猪肉的消费人,信不过这些掌握优势信息的猪肉贩,索性就不吃猪肉。最后,如果“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继续存在,广大华人不须改变宗教信仰,猪肉市场自然而然会萎缩乃至消失。

其实,政坛也是一个“柠檬市场”。在选举时,候选人虽然很了解本身的优缺点,但在向选民自我介绍的时候,却只能选择性地介绍,导致众人在看他时,只能看到好的一面,选民们只能在众多候选人提供的有限信息中作出判断。本来,平庸的“柠檬”候选人应该被选民所唾弃,但这些人明知自己条件差,于是想尽办法搞宣传,尽量抹黑和诬蔑竞选对手,只要对手的负面信息超越本身,胜算就大了。往往出现的情况就是,优秀人才出局,而“柠檬“幸存下来。政治人物的素质越低,民众对政治就越没有信心。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持续发生,人才和清流不肯从政,“柠檬”则继续作威作福,这种现象可解释为何越来越多华裔青年对政治冷感和漠不关心,反而热衷于快速致富、直销活动之类的追逐个人利益至上的行为。

政府高层作出重大决策过程中,在掌握信息方面占据着绝对优势,是无可否认的。人民在信息上处于劣势,其中的原因,除了上述提到的政治冷感之外,就是政治成熟度不足。平心而论,我国华裔选民在大选时的投票取向,尚停留在感性认知的阶段,要做到理性和客观的判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华裔民众认为只要有去投票,就算是履行了公民的义务,平时对时事和政局则不闻不问,大选时容易受到反对党的煽情、种族性言论的影响,进而在冲动的情况下去投情绪票,却不知道华基执政党被削弱的严重后果,1969年大选后华裔权益一落千丈,可说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很多人认为只要壮大反对党,就可以有效地制衡和监督执政党,但这种体制外监督,在我国一党独大的政治现实环境中,一味在体制外叫嚷,却不在体制内参与改革,对于改善人民的信息劣势地位,恐怕是无能为力的。要削减信息不对称,沟通是惟一的手段,而目前国阵政府的内部协商机制,虽有不足之处,却是我国唯一制度化的各族代表沟通平台。这种体制内的监督可说是我国多元种族国情之下,最无奈但却是最实际的理性选择。

5.1.07

猪的博弈论

(2007年1月7日刊于南洋商报<<大事小谈>>专栏)

猪年将至,笔者想到博弈论里刚好有个很著名的“智猪博弈”,兹摘录与大家分享:

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养在笼子里。笼子很长,一边是一个按钮,另一边是食槽。如果猪要吃东西,只有踩了按钮,食物才在另一边掉出来。接着会出现四种情况:(1)小猪踩按钮,大猪在另一边等,当小猪赶到时,胃口大的大猪已经把食物吃完了;(2)大猪踩按钮,小猪等着坐享其成,当大猪赶到时,由于小猪胃口小,大猪还能抢到残羹冷饭;(3)两只猪一起踩按钮,又同时到达另一边,由于大猪吃的速度占优势,小猪只能吃到一小份;(4)双方都懒得动,一起饿肚子。

结果出现什么情况?是第二种情况,即“小猪躺着大猪跑”。小猪舒舒服服地等在食物出口处,大猪则劳碌奔波地来回走动。为何?小猪去踩按钮,一点食物也吃不到,它等待就有得吃,最坏情况不过是一起挨饿。但是,胃口大的大猪会比小猪饿得快,大猪觉得不划算,最后还是乖乖去踩按钮。由此可见,“等待”是小猪的优势策略,对于大猪是劣势策略;反之,“踩按钮”是小猪的劣势策略,对于大猪既不是优势也不是劣势的策略,而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采取的唯一手段。

“智猪博弈”若应用在探讨社会现象方面,就可解释为什么占有更多资源者(大猪)必须承担更多的义务,而为什么竞争中的弱者(小猪)往往会采取“搭便车”的策略。有人说,应正面看待小猪“占便宜”的策略,因为这是处于劣势者“以弱胜强”、“争取壮大本身实力”的博弈智慧,但这种说法也会打击那些刻苦耐劳的大猪。

最近长肉剂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卫生部长蔡细历根据长肉剂泛滥的确凿数据,呼吁民众少吃猪肉,引来猪肉贩不满,甚至恫言罢市。反对党也跳出来插上一脚,公正党指蔡细历“不吃猪肉论”是推卸责任之举,并要求蔡细历向猪农道歉;行动党痛批蔡细历“一竹竿打翻一船人”,使养猪业陷入困境。多方连番放狠话,高潮迭起。

整个事件上,谁是大猪,谁是小猪?仔细想想就会了然于胸。通常,主动挑起课题的是大猪,因为掌握较多资源的是他们,要处理问题的也是他们。小猪通常只有少量资源,喜欢跟进课题随之起哄,过后他们不需负责善后,就可得到掌声,何乐而不为?长肉剂课题只是一个例子,其他的政经文教课题都可看到智猪博弈的模式。

有时我们会纳闷,为什么做事少的人偏偏混得好?为什么干实事的人总是无好报?智猪博弈的故事就点出了其中的道理。

做事的大猪虽然明白世故的小猪不会去做事,心中很不平,但如果自己也不去做,会对大局不利,因此只得埋头干活,这就是智猪博弈的困境。大猪会越来越少,因为兢兢业业做事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功劳又被小猪抢走,长久下去,则无人再愿意做事。小猪越泛滥,会形成投机取巧、哗众取宠的风气,有机可乘时,小猪只须多讲本身族群听得“爽”的话,就可捞取短期政治利益,但不能给族群带来长期实质的价值。随着更多小猪争相蚕食社会资源,真才实学且踏实肯干的大猪被排斥在外,最后整个族群的利益会逐步枯竭,走向灭亡。

有句英文谚语:Great talkers are little doers(多言者必少实行)。这句话与大小猪的比喻是异曲同工的,我们的社会究竟要更多的Talker,还是Doer?大家日后要带眼识“猪”,不只会在巴刹分辨有无长肉剂的猪肉,更重要的是会分辨大猪和小猪,谁在踏踏实实做事,谁只会装腔作势,大家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