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2.09

《安邦路上》新书推介

马华新闻局执行秘书甘德政今日于马华大厦13楼活动中心举行其新书《安邦路上》推介礼,约50名公众人士出席这项活动。

甘德政在致欢迎词时表示,《安邦路上》是他个人出版的第一本书,书中收录了他在马华中央党部工作5年以来在报章上发表的评论文章。他也感谢海鸥企业有限公司集团董事经理陈凯希赞助出版费用并抽空前来主持推介礼。

陈凯希致词时表示,回想六年前当甘德政大专毕业不久,就到海鸥企业的马中商城工作。虽然他是社会新鲜人,但本着初生之犊不畏虎的精神,在工作上的态度认真、肯学习。后来甘德政转到马华公会工作,这几年来他在报章上发表不少评论文章,现在集腋成裘,出版成书,他感到非常高兴。

陈凯希指出,虽然甘德政在执政党之一的马华公会任职,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仍然会秉笔直书,对看不过眼的社会问题直抒己见,在政治课题上,对马华有褒有贬,对在野党亦左右开弓,有爱有恨,平衡点左右挪移,论者本色未失。

最后,陈凯希希望社会人士能多多支持该书,以便鼓励和提掖后进。

《安邦路上》在各大书局都有代售,定价RM16一本。

有兴趣者也可通过以下途径直接向作者订购,需附加RM2的邮费,共RM18元一本:

1. 邮寄支票。请写上姓名及地址,并在支票抬头写上KAM DE ZHENG,寄至:

  No.7, Jalan Chong Hwa,
  Off Jalan Gombak,
  53000 Kuala Lumpur.

2. 银行汇款。请汇款至大众银行(Public Bank)的KAM DE ZHENG,帐号:4467270109

完成汇款后,请将汇款数额、汇款时间、姓名和地址,通过短讯sms(012-6692126)或电邮(forrestkam5@yahoo.com)通知作者,以便在第一时间将书寄出。

《安邦路上》自序

在安邦定国的路上摸索

短短十多公里的安邦路,跨越两州,从首都市中心黄金地段直通雪州的安邦镇。这条路承载了吉隆坡大部分历史的记忆,也浓缩了我在这里五年的回忆。

我在安邦路上的一个政党总部服务时,为满足个人的小小心愿,必须在随时加班的压力下,挤出时间在晚间进修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和写文章。虽然辛苦些,但在日积夜累之下,终有小成。现在我着手整理5年来在报章和个人部落格上发表的时事评论,以集结成书,做一个小总结。

这是我第一本书,收录了我在2004年至2009年针对马来西亚政治、经济、文教、社会各个层面的评论,大部分为我在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发表过的时事短评。碍于我的经验浅薄,学力未致,所以这本书里头没什么精辟的高深见解,也没什么高瞻远瞩的洞见,但这10多万字,代表着我几年来思想的成长和转变,也是我思索方向的一点轨迹。

这本拙作所写的,都是我的一家之言。这些充斥着我个人主观看法的时评,读者可认同,也可不认同。我不敢说我的想法就是正确的,因为现在自己看回在过去的时空写下的文字,竟然也会有陌生的错位感觉。经历不同的人生阶段,想法也会改变,这或许对整个大环境是无足轻重,但对我个人而言,却是有意义的记录。

回想五年前,当我从企业界转往安邦路从事政治工作时,某个前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做生意赚到钱,人家赞你本事;你搞政治赚到钱,人家骂你贪污。年轻人,要想好好来。”

一个初出茅庐、满脑子还是“找工、赚钱、找对象、成家立业”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傻愣愣黄毛小子,当时竟走上政治这条路,现在想起有些不可思议。想起前辈说的话,再看看现在的自己,不胜唏嘘之际,也有不同的感悟。

走过山路的人都知道这一句话“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人生,有很多条路可走,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因缘巧合之下,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条路上,本来就充满许多挑战和选择,起起伏伏、曲曲折折,像一场长途跋涉的越野赛跑,一时的挫折困顿,一时的成功喜悦,在漫长旅途中,也只是脑海中一闪即逝的种种片段。

有句老话:路是人走出来的。我在安邦路上走了五年,挥洒着青春和血汗,去探索安邦定国的途径。无论成与败,都有我的欢笑与眼泪,回首曾经走过的道路,我不会后悔。即使将来某一天转换人生跑道,我依然会怀念在这条路上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点点滴滴。

在此,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文章写成后,首两位读者往往就是他们。书的初稿也是由他们校对和审核。没有父母无条件的鼓励和支持,这本书可能难以面世。

陈凯希先生为本书写序,并慷慨赞助本书的出版,其仁风义举,使我感激不尽。他是我大专毕业后的第一位老板,虽然我在其海鸥企业服务时日不长,但他在面试时对我说一句话:“会做人,才会做生意”,我仍铭记于心。陈先生早年曾参与政治斗争,经历牢狱之灾,后在商界大展拳脚,其传奇性的事迹,是我这位后辈所钦佩之处。

在安邦路上的这些日子里,许多朋友和同事陪我一起走过,分担我的忧愁,也分享我的喜悦,谢谢你们。

最后,我期待广大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不吝给予赐教,善意的批评和诤言,将会鞭策我在写作路上继续勇往直前。

2009年9月1日
吉隆坡文良港家中

《安邦路上》出版后记

本书第一篇文章〈气数已尽〉,是我在6月30日星洲日报《六日谭》的最后一篇文章。本来打算在8月左右出版这本书,无奈遇上十年一遇的党争,由于职责所在,不得不暂时搁置本书的出版,以应付突如其来剧增的工作量。

10月10日马华召开特别代表大会后,出现匪夷所思的结果,纷扰依旧,情况未见明朗。无论如何,我的出书计划不能再拖,经过一番筹备后,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在此我要感谢父母对我的无私支持,谢谢所有曾协助我的朋友和同事,也要谢谢出版社和美术排版设计师田小姐所给予的耐心,更要感谢陈凯希先生慷慨赞助出版费用,让我了却出书的心愿。

从7月到11月期间,我也曾发表了一些评论文章。这些党内纷争时期所写下的文字,现在事过境迁,阅之觉得有欠公允之处,所以决定不收入本书,但我仍将这些文章忠实地张贴在个人部落格里,以作记录。

陈凯希先生在本书序文提及我“党务在身而论政,背负着沉重的政治包袱,然而,‘以德论政’显然是他一直保持的理论意愿”。“以德论政”的誉言,我受之有愧。我在政治圈大染缸浸了几年,写评论有时难免因政治立场而流于偏颇,但我尽可能抱着当初的赤子情怀,凭良心写,直抒己见。对于我加入已有五年之久的马华公会,下笔时往往语多批判,但都是“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使然。

“对内一条龙,对外一条虫”的组织文化

我曾在马华党校上过选举实务课程,也曾参与两次全国大选和大大小小的补选,对于选举中的种种战略战术乃至茅招奥步,已习以为常。学了点理论基础,有了点实战经验,我就胆粗粗地向政治教育局要求成为讲师,到全国各地马华州联委会和区会推广有关选举操盘的知识,希望能帮助各地马华加强选举的组织和宣传能力,以应付308政治大海啸后的严峻考验。

我一直认为,马华的选举机器过于孱弱,也过于依赖巫统竞选机制的支援,无力靠自己的本事赢取选票,导致马华在国阵框架里和巫统展开博弈时,往往处于下风,受制于人。我也一直认为,马华在308大败,输在技不如人,操盘水平与敌对党相比,差距颇大。我相信通过栽培更多选举操盘手,储备更多优秀干部,才可扭转马华现有的逆境。

后来我发现我错了。马华在选举操盘的“用”方面的改革,并不足以弥补在“体”方面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最近经历了残酷的党争后,我才知道,马华其实并不缺乏选举操盘手,甚至可说是人才济济,偏偏这些党内各派系精英都把仅存的元气白白虚耗在内斗上,从媒体报道看到的各种尔虞我诈的斗争花招,可用“创意十足”来形容。

这种“对内一条龙,对外一条虫”的组织文化已根深蒂固。有时我想,如果马华党内各派系的操盘手,都能矛头一致向外,把本身的聪明才智发挥在适当的场合,这个政党一定很强大很有作为,但事与愿违。在巫统霸权压制的既定格局之下,马华所能分配到的政治资源日益稀少,加上越来越多毫无政治理念、只想找好处的人加入,庞大的党组织不但没有增加开疆扩土的能力,反而陷入了毫无生产力的内卷化,一旦领导层更替和资源再分配的问题无法解决,周期性的惨烈党争必然出现。此格局一日不变,马华也就一直陷于内卷化而无法自拔,栽培越多操盘手,实则储备更多党争能手,更加剧内斗,更自我削弱。

“spin”的迷思

我也听过,一些领袖把操盘这种实务工作称为“spin”(扭转),操盘的幕僚就叫“Spin doctor”(扭转博士)。遇到一些棘手的课题时,动不动就叫这些军师们:“快点把这个课题spin一下!” 根据西方学者为Spin doctor下的定义是:“专门负责与记者倾谈和打交道的政治顾问,企图把自己分析和诠释事物及新闻的角度,加诸传媒报道之上。”

事实上,我对spin这个字没有好感,我反而倾向于使用中文字眼“操盘”。在美国俚语中,spin就是欺骗的意思。当这个词被套用到政治上,也常带有欺骗性质的贬意。政治人物spin来spin去,无非是希望通过一些手段,把舆论引导到有利于自己的方向。但是,这种只求spin功力高低,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已近于马基雅维里主义和厚黑学的境地,即使能逞一时之凶,但迟早也会引火自焚,走火入魔。

说到底,“操盘”毕竟是“术”而不是“道”,善用之可助人,滥用之可害人,全在使用者的善恶一念间。这一念之间的判断力,就必须由“人文素养”作为根基。

人文素养低落导致乱象频仍

“人文素养”一词,即“人文”与“素养”的结合。人文指人文科学,其中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文学、哲学等;素养则指人的精神要素。人文素养指的是在获取人文科学知识后所呈现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以人为对象,表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在大的方面体现为关怀民族、关怀社会国家的精神;在小的方面则表现在个人的道德情操、高尚理想的追求上。

商业经济蓬勃发展,加速功利思维的扩张,也导致当今社会的人文素养极度匮乏。这样发展起来的个人、组织乃至整个国家,将是一个冷酷无情的高度发展商业社会,也必是一个蛮横无理,只讲求实力而罔顾基本情理法价值观的冷血社会。没有人文素养的公众人物,讲话粗俗,行为不佳,丑闻连连,其精神面貌必颓靡不堪,发表的见解浅陋,缺乏新颖的看法,甚至错误百出,让人笑话不断,严重折损其个人和代表政党的公共形象和公信力。

古希腊先哲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在当前的时空脉络中,我们虽不能太过于苛求当今的政治人物都具备哲学家的水平。但最低限度,政治工作者都应受到基本的人文知识训练,受到人文精神的洗礼。政治工作者作为公共领域的人物,活跃于国家与社会的舞台上,经常通过媒体发表他们的意见,或者通过公开的场合提出他们的见解,的确需要提升人文素养来丰富他们的政治论述。

马华党校的第一条宗旨,开宗明义要培训具有“全球视野”、“仁道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干部。可惜,这种长期性的基本功无人去做,速成的旁门左道倒是很有市场。太多“视野狭隘”、“不仁不义”与“不择手段”之徒,为了争夺那一丁点的政治资源而互相内部攻伐。太多缺乏人文素养的人占据高位,不讲求政治理念,不讲求政治道德,更不讲求政治诚信,只讲求短期利益。操盘术给这些人学了去,只会运用在赤裸裸权力斗争中,不断制造种种乱象。在党内各大派系不断卖力互相攻伐的同时,各大中文媒体也乐于配合不断地消费党争新闻,导致党在民间的政治影响力大江东去。一个不断挥霍先贤政治遗产的政党,焉能让民众对之寄予希望和信任?

祯禄之后马华无人矣

也许只有马华的创党老祖宗陈祯禄,才称得上是真正具有“全球视野”、“仁道精神”与“人文素养”的人。

拜工作方便之赐,我得以在马华内部资料室翻阅创党初期的历史档案。从历史文献中可得知,陈祯禄虽不谙中文,但仍通过英文阅读大量中华经典,如儒家学说和老庄思想,另一方面他也对西方政治哲学涉猎极深,但凡阿克顿爵士、笛卡尔、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学说,均了如指掌,可谓学贯中西。唯有具备如此深厚的人文素养背景,加上全球观的前瞻洞察力和敏锐的政治嗅觉,陈祯禄才能准确地掌握当时的民族主义浪潮的大趋势,奠定他成为开国元勋的地位。

毋庸置疑,陈祯禄是独立年代的操盘手,但他显然是政治论述和理论建设的圣人型政治人物,而非成天与龌龊手段为伍的选举操盘手,否则他在晚年也不会被林苍佑一举击败而下野,但这些都无损他的历史地位。马来亚独立建国的构想、华人在独立后的身份认同和定位、各族之间的合作机制,这些关系到整个国家、族群命运发展的基本框架,其实在陈祯禄早年论述中已定雏形,其远见、深度和水平,已远超同时期的友族政治家。

行笔至此,回顾陈祯禄的事迹,再看到目前马华的沉沦,不禁有“祯禄之后马华无人矣”之叹。的确,陈祯禄是历史上少有的最少争议性的马华总会长,也是罕有的能同时被华社、友族社会、英殖民等各势力接受的政治家。陈祯禄时代的马华当年挟着强大的正当性与联盟友党上台执政,如今这60年老店的政治老本已被连年党争销蚀殆尽。陈祯禄之后的马华领导人,缺乏老祖宗的人文素养功底,陈梁党争之后更几乎丧失政治论述能力,成为巫统一党独大格局之下的附庸。当今马华领导人,既没有创党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魄力,也缺乏创党人奉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务实政治智慧,只能在小圈子内以耍小聪明、歼灭党内敌人来延续个人政治生命。

1952年马华转型成为现代意义的政党时,陈祯禄认为马华应该是活的制度,“应巩固其强大以及民主的基础,以备未来以及现在的马来亚扮演部分角色。”换句话说,马华若不转型,它只能扮演短暂的历史角色。

今天,面对后308的败局,面对积极修复威权的巫统,面对以“延安精神”朝着进京方向的民联,马华领袖竟然还大动干戈打内战,继续挥霍所剩无几的政治代表性,陈公祯禄若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若按照其思路,当今马华该如何转型,该何去何从?

也许,马华就如其言:只能扮演短暂的历史角色。

如此马华,叹哉,痛哉,悲哉!

2009年10月28日

吉隆坡安邦路163号建筑物10楼

14.12.09

我的新书《安邦路上》推介礼

我将于本月17日(星期四)上午11时,在马华大厦13楼活动中心举行我的新书《安邦路上》推介礼,届时将邀请海鸥企业有限公司集团董事经理陈凯希先生前来主持推介礼。

《安邦路上》收集了我在马华中央党部工作5年期间,在报章评论版、专栏和个人部落格上所发表的时事评论文章。我曾于2006年至2007年为南洋商报《时潮·大事小谈》专栏供稿;2008年至2009年为星洲日报《六日谭》专栏作者之一。

我希望所有认识我的旧雨新知,能拨冗出席上述推介礼,并给予指教。欲知更多详情,可致电本人012-6692126或电邮forrestkam5@yahoo.com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