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6

通货膨胀,怎么办?

(写于2005年8月3日,刊于2005年8月4日星洲日报)

首相办公室日前宣布提高石油产品价格,即汽油每公升起10仙、柴油起20仙和天然气起5仙,引发了国人对通货膨胀的隐忧。财政专家认为,政府在两周内先后宣布解除令吉固定汇率与调涨油价,但令吉与美元脱钩后汇率增值幅度无力抵消燃油最新一回涨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胀阴影正笼罩马来西亚,消费信心也受打击。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身为消费者的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即将来临的涨风呢?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物价普遍上涨就是通货膨胀。普通国民对物价的涨跌是敏感的。通货膨胀会使人们失去对市场的信心,变得惶恐不安,也会使人们的实际收入减少、货币贬值、生活水平下降。通货膨胀指数若和失业率加起来,便是遗憾指数,这是一个最不受政府欢迎的指数,例如,一个国家的失业率是10%,通货膨胀率是5%,那么民众对国家经济的遗憾指数便是15%。指数越大,民众的感觉就越痛苦,越遗憾。有数据显示,在民众遗憾指数高的国家,执政党下台的机会更大。

我国政府目前所要做的是加紧调控宏观经济,如果通膨已无法避免,就应着手增加就业机会以减少失业率,日前报导显示国内有逾8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有加剧失业率之虞,若此情况恶化,遗憾指数将无可避免地上升,民怨日益沸腾,情绪化的选民将导致执政党在下届大选的成绩不容乐观。如何在减少汽油津贴、抵制通货膨胀、减低失业率、刺激经济发展等因素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正考验着阿都拉政府的智慧及应变能力。

通货膨胀加剧会使人们对市场丧失信心,物价高涨会导致消费者不买东西,实行量入为出的保守消费行为,而投资者也会减少投资,这些都是相当理性的反应,但是当人人都这样做的时候,国家总的消费和投资就大大减少,总的储蓄大大增加,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生产者也不愿再生产,外资觉得没钱赚就会撤走,企业就会裁员,加剧失业率,恶性循环之下,经济危机就真的来了。这种现象,宏观经济学家称之为“理性合成谬误”,即一个人的理性行为不足影响大局,但很多人的理性行为反而对大局不妙。

政府目前除了引进外资、增加出口、发展旅游业等增加外汇的政策之外,也要刺激国内公众的消费欲望,如举办购物嘉年华、Matta旅游展等,这些都对宏观经济有正面的影响。消费是公众对国内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是一个国家总需求的一部份。总需求增加,生产就会增加,一国的经济就会成长,所以消费的增加是很重要的。

虽然,从小我们所受的教育都是说节俭是一种美德,节俭才能富裕,但经济学的意见却背道而驰:节俭,就意味着少消费,总需求就要减少,总产量就要减少,国家就会越来越穷。政府当务之急是刺激居民的消费,也要让公众意识到国家的财富不会凭空增加,人民也不能只一味骂政府而不会自我提升,应鼓励人民在经济困难时期去提高生产,最实际的做法便是加班、兼职以增加收入,更长远的做法便是终身学习,学习新技能,以便在有限的资源的情况下将产能最大化。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身体力行,这样才能间接和直接地协助国家经济复苏。唯有人人秉着拼搏的精神,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才能压过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恶果,大家才能共享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成果。

政府官员、国会议员等都享有汽油津贴,他们对汽油起价的敏感度肯定不及人民,若政府高官继续享用汽油津贴,而人民因油价而受苦,人民心理就会不平衡,此时任何非理性的言论都会冲击着政府的威信。政府可斟酌减少或取消高官的汽油津贴,以示与民共赴时艰的决心。没被刀割过就不会觉得肉痛,相信政府高官只有到了自己掏腰包添油的地步才会对人民的困苦“感同身受”,此举可收到短期的政治宣传效果,平息一时的民怨,杜绝反对党口诛笔伐的口实,但长期而言,还是要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为上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