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04年3月1日)
最近在中国引起哄动的历史连续剧《走向共和》有这么一幕,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在1895年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大清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方狮子开大口要中国赔款2万万银两。首相伊藤博文晋见天皇问该如何利用这笔赔款时,明治天皇不假思索便说:“全部用在教育上!”,伊藤博文再进言:“陛下,全部用于教育吗?其他建设也需要钱……”,明治天皇以训斥的语气说:“朕再说一遍,全部投资在教育上!”。
历史证明天皇的决定是正确的,日本利用这一笔庞大的资金当作教育经费,建立起完善的教育体系。日本全国各地的小学、中学、大学纷纷设立,强制青少年及儿童入学及至少完成十二年的义务教育,实行有教无类、人尽其才的政策,为国家消除文盲、栽培人才、发展工商业及科技铺平了道路。日本在二战战败之后,能在短期内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除了与他们刻苦耐劳的民族性有关之外,更与日本国民的高识字率,教育程度高更是分不开的。
教育可以强国,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是不争的事实。亏我们马来西亚向东学习了20多年,除了自身工业及工艺有所长进之外,似乎也没学到他们办教育精神的皮毛。日本是单一民族的国家,教育政策一体化是理所当然,而且也容易实施贯彻,但用于我国多元种族的社会是不切实际的。1961年的教育法令建议,将全国各民族各类学校纳入国家教育制度,设立国民中学和改制的国民型中学,不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国语为主要教学媒介的最终目标,并赋予教育部长将国民型小学改为国民小学的权力。上述几条法令真是悬在华社颈上的一把利刀,华文教育随时便会在风雨飘摇中被扼杀。当时不少华文中学迫于现实压力接受改制,导致了现在很多国民型中学开不成母语班的困境,直接地使母语教育变质。仅存的60间独中尚在挣扎求存,统考文凭又不受政府承认,无数华裔优秀生外流,是国家可挽回的损失,是国家的一大悲哀。
马华公会经过长期努力,通过艰辛谈判,促使了1995年教育法令通过,虽不能100%满足华社单方面的要求,不过在1961年教育法令中不利华教的大多数条文已被删去,令华教减轻了不少压力。近来马华又为华社争取到增建7间华小,搬迁23间微型华小,对华社而言固然是喜讯,但是平心而论,这些可解燃眉之急的措施是治标不治本的。宪法中早已阐明了国民享有母语教育的基本人权,反对党尤其是民主行动党常以教育课题大做文章,说这些都是政府为了应付大选而大派糖果,往往大选过后就无下文云云。所以马华与其予人口实,不如积极争取将增建华小制度化才是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才可解除华社长久面对的心腹大患。
除此之外,华社所面对的教育困境更是不计其数。大马教育体系庞大、僵化、效率低下、官僚作风及行政偏差一向来都是引人诟病的,华社几辈的学子们都深受其害,积怨甚深,多少华人子弟为筹建校基金而冒日晒雨淋在街上筹款?多少市区华裔家长漏夜排长龙为子女争取进入既将爆满的华小?多少华裔优秀生对本地大学望门兴叹?所有种种问题时常被行动党加以利用鼓动华社情绪。行动党在教育课题上为华社呐喊固然精神可嘉,但他们的斗争方式却不能予以苟同,因为这对争取华社利益是于事无补的。虽然在教育课题上,诸如市区华小不敷使用,乡区微型华小面临关闭,之前的大学种族固打制和现在有名无实的绩效制等等,不少华裔热血青年都受了满肚子的牢骚和怨气,但大家也要理智地认识到,唯有通过国阵的政治协商才能为华社谋取更多教育权利,马华是国内唯一纯华人政党,华社与马华紧密配合,凝聚整体力量,使马华具有更大、更实质的政治代表权,通过国阵协商管道,在内谈判、说服,才有望一一加以解决和纠正现有的不平现象
基于现实环境和政治气候,现在要改善华教困境是会面对一定的困难与障碍,但是随着中国日益强大,中文日渐重要,人民思想越趋成熟开明,狭隘种族宗教情结日益微弱,新首相上任后的开明作风,情况一定会有所改变的。前马华总会长敦陈修信说过,在执政圈子里用5分种时间解决问题的效果远比在野党在外面叫嚣5年更管用。中国官场有句话说:“有人在朝好办事。”,唯有强大的马华为华社当家作主才能为华社争取更多实质的利益。时下华裔青年一般只顾及切身的前途、利益及贪图享乐,对政治环境冷感及不了解,但相信有志于为华社奋斗的热血青年也不在少数,希望普罗华裔青年选民认清事实,万万不可意气用事闹情绪,否则改善华社教育困境永远都是个梦。
2024年的這杯咖啡
2 weeks ag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