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所面对的困境,实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本文仅从历届大选成绩来做出粗略分析,主要是从马华公会和巫统的议席比例来探讨华教发展的变化。
1969年大选,全国猛刮反风,巫统虽然受到回教党的严峻挑战,但仍获51国席;反观马华仅获13席,约占巫统席位的25.5%而已。在这一段非常时期,华裔子弟升上国立大学之路受到重重限制,华小数量也锐减。接下来的几届大选,马华的表现都差强人意,若说是在华教方面失分太多所致也不为过。
1986年大选,巫统在没有强大马来人反对党的阻拦之下,大胜83席,反观马华仅获17席,占巫统席位的20.5%而已。随着华人在朝力量的式微,华教也不断地面对严峻的挑战。教育部长安华更悍然派不谙华语老师到华小担任高职,引发华社党团齐聚天后宫举行抗议大会,后来又发生“茅草行动”事件,人心惶惶了一段时间。
1990年大选,巫统因党争后遗症所累,仅得71席,马华成绩比上一届大选有些许进步,共得18席,与巫统议席的比例拉近到25.35%。一些评论人认为当时华人大力支持行动党是促使马哈迪“小开放”的主要因素,我认为此说法有欠客观,事实上当时回教党和四六精神党的总得票达21.78%,已逼近巫统的总得票数(29.61%),加上吉兰丹州政权变天,使巫统面对巨大的巫裔选票压力,这也是马哈迪在九十年代初期实施“小开放”的关键原因。大选过后,马哈迪政府开始逐步实施“开放”政策,更提出“2020年宏愿”,然后又批准拉曼学院在各地开设分院,加上经济行情一片大好,华人和马来人都一起沉浸在“美好感觉”当中,这就为来届大选国阵大胜奠定了基础。
1995年大选猛刮国阵风,反对党溃不成军。巫统赢91席,马华破纪录获得30席,与巫统席位比例拉近至33%。这次大选的结果促使政府对华教更为友善,随后即通过《1996年教育法令》,一些不利华小发展的条文被删除。高等教育方面也全面开放,私立大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中文为教学媒介语的私立大专如南方学院、新纪元学院和韩江学院也获得成立,华校生的大专升学之路比以往更为宽广。
1999年大选,在烈火莫息的效应下,国阵马来选票大量流失,巫统仅获72席,但华社务实地选择维持得来不易的成果,结果让马华获28席,和巫统席位的比例拉近至38.9%,这是自1969年以来差距最小的一次。回教党和公正党却破天荒地共得32席,总得票数达23.2%,比1990年更加逼近巫统的29.86%选票,使巫统更为忧心其在马来社群的领导威信。
由于马华与巫统的席位差距缩减,加上部分巫统领袖须靠华裔选票惊险过关,华裔选票的价值飙升,华人在朝的政治力量也发挥积极的作用,使华教发展更为明朗。首相马哈迪在随后宣布批准拉曼大学成立;国立大学收生开始以绩效制取代固打制;JPA奖学金也从2001年起开始大量颁发给华裔优秀生;华小的发展更是大突破,自99年以来通过增建、搬迁、扩建得来的新华小至今已达到70间。这些实在的进步在马华积弱的年代是无法相象的,由此可见,华裔选民在关键的99年大选作出的反向抉择,得到了和30年前完全不同的结果。
2004年大选,由于马来票大量回流,巫统大胜获得110席,马华虽得31席,但只占巫统席位的28.2%而已,和巫统的席位差距有所倒退。目前由于巫统势力空前庞大,在政经文教各领域也表现得盛气凌人,导致华社对国阵有所不满。
独立中心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60%的华裔将把选票投给在野党,而马来人与印裔则各占32%与33%,但历史告诉我们,在人口占多数的巫裔仍把支持力量集中在执政体系的情况下,人口相对少数的华裔若把支持力量放在执政体系之外,无异于自我分散、自我弱化的举措。华裔是务实的民族,我相信在来届的大选,华裔选民将通过手上的一票,在反对党的“外部制衡”和马华的“内部制衡”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以达到捍卫族群权益的目的。
1969年大选,全国猛刮反风,巫统虽然受到回教党的严峻挑战,但仍获51国席;反观马华仅获13席,约占巫统席位的25.5%而已。在这一段非常时期,华裔子弟升上国立大学之路受到重重限制,华小数量也锐减。接下来的几届大选,马华的表现都差强人意,若说是在华教方面失分太多所致也不为过。
1986年大选,巫统在没有强大马来人反对党的阻拦之下,大胜83席,反观马华仅获17席,占巫统席位的20.5%而已。随着华人在朝力量的式微,华教也不断地面对严峻的挑战。教育部长安华更悍然派不谙华语老师到华小担任高职,引发华社党团齐聚天后宫举行抗议大会,后来又发生“茅草行动”事件,人心惶惶了一段时间。
1990年大选,巫统因党争后遗症所累,仅得71席,马华成绩比上一届大选有些许进步,共得18席,与巫统议席的比例拉近到25.35%。一些评论人认为当时华人大力支持行动党是促使马哈迪“小开放”的主要因素,我认为此说法有欠客观,事实上当时回教党和四六精神党的总得票达21.78%,已逼近巫统的总得票数(29.61%),加上吉兰丹州政权变天,使巫统面对巨大的巫裔选票压力,这也是马哈迪在九十年代初期实施“小开放”的关键原因。大选过后,马哈迪政府开始逐步实施“开放”政策,更提出“2020年宏愿”,然后又批准拉曼学院在各地开设分院,加上经济行情一片大好,华人和马来人都一起沉浸在“美好感觉”当中,这就为来届大选国阵大胜奠定了基础。
1995年大选猛刮国阵风,反对党溃不成军。巫统赢91席,马华破纪录获得30席,与巫统席位比例拉近至33%。这次大选的结果促使政府对华教更为友善,随后即通过《1996年教育法令》,一些不利华小发展的条文被删除。高等教育方面也全面开放,私立大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中文为教学媒介语的私立大专如南方学院、新纪元学院和韩江学院也获得成立,华校生的大专升学之路比以往更为宽广。
1999年大选,在烈火莫息的效应下,国阵马来选票大量流失,巫统仅获72席,但华社务实地选择维持得来不易的成果,结果让马华获28席,和巫统席位的比例拉近至38.9%,这是自1969年以来差距最小的一次。回教党和公正党却破天荒地共得32席,总得票数达23.2%,比1990年更加逼近巫统的29.86%选票,使巫统更为忧心其在马来社群的领导威信。
由于马华与巫统的席位差距缩减,加上部分巫统领袖须靠华裔选票惊险过关,华裔选票的价值飙升,华人在朝的政治力量也发挥积极的作用,使华教发展更为明朗。首相马哈迪在随后宣布批准拉曼大学成立;国立大学收生开始以绩效制取代固打制;JPA奖学金也从2001年起开始大量颁发给华裔优秀生;华小的发展更是大突破,自99年以来通过增建、搬迁、扩建得来的新华小至今已达到70间。这些实在的进步在马华积弱的年代是无法相象的,由此可见,华裔选民在关键的99年大选作出的反向抉择,得到了和30年前完全不同的结果。
2004年大选,由于马来票大量回流,巫统大胜获得110席,马华虽得31席,但只占巫统席位的28.2%而已,和巫统的席位差距有所倒退。目前由于巫统势力空前庞大,在政经文教各领域也表现得盛气凌人,导致华社对国阵有所不满。
独立中心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60%的华裔将把选票投给在野党,而马来人与印裔则各占32%与33%,但历史告诉我们,在人口占多数的巫裔仍把支持力量集中在执政体系的情况下,人口相对少数的华裔若把支持力量放在执政体系之外,无异于自我分散、自我弱化的举措。华裔是务实的民族,我相信在来届的大选,华裔选民将通过手上的一票,在反对党的“外部制衡”和马华的“内部制衡”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以达到捍卫族群权益的目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