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07

不要当笨蛋

(2007年6月10日刊于南洋商报<<大事小谈>>专栏)



几年前,笔者看到一名常在股市进出的朋友脸色很不好看,便问:“怎么啦,烧到手啦?”。他目无表情地举起自己的双手,然后说:“这是义肢,不是手。”

当然这位朋友不是残障人士,当时笔者不知该为他的幽默感到好笑,还是为他的无奈感到悲哀。

股市起起落落,有人欢喜自然也有人哀愁,每个进场的人都想着赚钱,不会有人抱着输钱的心理进场的,除非是笨蛋才会那么做。但现实中,很多人心甘情愿地去当笨蛋,而且还前仆后继地倒了一批再来一批,周而复始上演着同样的剧情。

历史上的几次大崩盘中,最惨烈的莫过于1929年的纽约股市大崩盘。当年股灾爆发前,老肯尼地在华尔街路边给一个擦鞋童服务时,擦鞋童竟然天花乱坠地讲了很多股票贴士,老肯尼地才骇然发现,社会上很多对股市运作一窍不通的男女老幼都进场买股了。他回到办公室后立即卖掉所有股票,结果不但避开浩劫,还因为在顶点时卖得准而富甲一方。这套“擦鞋童理论”至今仍然大行其道,是预测股市泡沫的经典理论之一。

反观不少缺乏理智的投资者在股市崩盘时就遭殃了,连二十世纪最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也在1929年的危机中几近破产。凯恩斯没有发现“擦鞋童理论”,但却提出了著名的“笨蛋理论”(也称博傻理论),那就是判断“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

在股票市场上,人们遵循的也是这个策略。人们可以不管某个股票的真实价格,就算它是一文不值也好,却愿意花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钱来接手,那么这个笨蛋是值得当的,因为只要自己不是最后的笨蛋,那么就不是笨蛋。

“笨蛋理论”早在17世纪就出现了,当时荷兰商人刚从中东引进新的花种-郁金香,随即掀起疯狂热潮。于是就有人开始囤积郁金香球茎,又有更多的人出高价从囤积者买入并以更高的价格卖出,一个快速致富的传说开始风行,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农民百姓,都先后投身进来,每一个进场的人都相信会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从自己手上买走郁金香。最后,当郁金香被炒到和三栋楼房的同价时,最大的笨蛋出现了,持续五年之久的郁金香狂热终于崩溃,郁金香球茎的价格跌到和一粒洋葱头差不多。

再看看我国,最近中国兴起普洱茶热潮,马来西亚的茶叶市场也随风大起,一些陈年普洱更是被炒到天价。根据报导,连以前毫不起眼的沱茶,从2004年的1令吉一粒涨到最近的26令吉一粒,涨幅可谓惊人。买茶是因为要喝来保健的,还是因为奇货可居,准备以更高价卖给别人,相信买的人心里都很清楚。如果大多数买家以炒作的心态进场,最大笨蛋的出现只是迟早的事。

笔者也曾遇过搞直销的朋友,假喝茶叙旧之名,行游说劝服之实。这位朋友说他的直销公司好到不得了,产品的功能妙不可言,还举出许多参与者成功致富的例子。笔者看着介绍产品的宣传单,再看其价目表,很难相信这样的产品值这个价钱,更难相信有人愿意出这个价钱买这种产品。最后这位朋友开门见山,说卖产品还是其次,只要交几千令吉成为会员,再努力招人当下线,下线再继续招收下线,一直不断下去,钱就源源不绝上缴各级上线,那时上线即使在家翘脚也有钱自动进口袋。

笔者当时不懂什么“笨蛋理论”,但是本着“哪里有那么大的癞蛤蟆随街跳”的心理,压抑了内心的一时冲动。结果该公司最后倒闭,创办人失踪了,朋友也欠了一屁股债务,那时笔者才知道什么叫金字塔直销,也知道原来我国有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去当笨蛋,只为了一圆发财的梦想。

一位经济学家提出“啤酒理论”,他说:“市场就像一杯啤酒,如果没有一点泡沫,说明它不新鲜,没有活力;若泡沫太多,啤酒就少了。”事实上也是如此,一个繁荣的市场自然交易活跃,当然一些投机现象也不能避免,但是如果投机者过多,这个市场迟早会出问题,因为支撑市场的是“啤酒”,而非“泡沫”。炒起的泡沫终会遇上末日,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2000年网络股崩溃,都是投机过盛、泡沫破灭的结果。

现在我国开始看到人头在证券交易所涌动,大家眼睛死盯住行情荧幕的情况。在这个时候,理智和清醒比什么投资眼光都重要。话虽如此,只要人性的贪念继续存在,笨蛋是不会绝迹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