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12

一个“马来人”到中国留学的隨想

    到中国留学,常听到中国人对我们说:“你们马来人的汉语说得不错。”

    这需要釐清一下,“马来人”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是“马来西亚人”的简称,就像“印度尼西亚人”简称“印尼人”一样,是“国籍”概念,不是我们常理解的“种族”概念。当我们费劲解释“马来人”不等于“马来西亚人”时,对方往往回以一知半解的疑惑眼神。

    这是“身分认同”(Identity)的问题。自先民到南洋开拓以来,我们的身分就一直在改变,从“华侨”一直到“华人”。身分不是绝对的,而是隨著相对的“他者”而变化。

    生活在多元种族社会,我们已习惯根据不同情境转换自己的身分。面对友族,我们会说自己是华人;在华人的圈子,我们会依照祖籍分广东、广西、福建、客家等。

    在国外,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有一个身分。记得我上国际关係课时,选了东协的课题作报告,瑞典籍老师问我这个Chinese为何不选和中国有关的课题,我想都不想就答:“I am not a Chinese。”然后再加一句:“I am a Malaysian。”

    洋老师口中的Chinese(中国人)是政治概念,我的回答当然“政治正確”,但回到马来西亚,Chinese(华人)就变成文化上的意义。

文化问题变政治问题

    我们从小就意识到“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是可分开的,这不会造成精神分裂,也让我们在不同场合切换身分和安身立命。多年来的种族政治往往使文化问题变成政治问题,强调中华文化认同,很容易被曲解为不效忠当地。

    老一辈华人或许对“中国”魂牵梦縈,但现在“中国”对许多华裔青年来说不过是一个集体记忆的残存痕跡。许多在中国的大马华人感受到与中国人在生活上、思想上的格格不入后,都会发现自己的灵魂並不属于那里。

    时局更迭,使我们在神州大地从血缘上的“亲人”,变成政治上的“他者”。由此,我们逐渐能理解为何中国人会视我们为“马来人”,越来越不觉得感冒。

    根据安德森的经典论断:“民族是想像的共同体”,每个民族都是建构出来的,“中华民族”是近代的政治產物,“马来人”也不例外。在殖民者操弄下,我们被刻意强化族群认同,这种“想像的共同体”像一把双刃剑,既能產生建设性的正面能量,也能產生毁灭性的负面能量。

    无论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籍的身分已相对不再那么重要,我们也不应再纠结于“我爱国家,但国家不爱我”的悲情中。或许將来有一天,当大多数人学会“想像”自己是一个地球村村民,在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时,就不会像以往那样是攸关身家性命、大是大非的“是非题”,而是一个无关对错、跟隨自由意志而决定的“选择题”。

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301491
中国报   14/03/2012 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