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12

捍卫古跡就是捍卫主权

    近年来我国民间团体发起捍卫古跡的系列活动,使社会瞭解到“集体记忆”对社区凝聚力的重要性,也逐步破除“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迷思。

    但在这片多元种族的土地上,捍卫古跡並不像其他国家,是为了增加城市的歷史底蕴和文化资源那样单纯,更多的是牵涉到敏感的政治议题──“主权”。

    亨廷顿在《谁是美国人》书中指美国人的祖先来到美洲建立家园,主要是因为信仰的缘故。事实上,华人先民下南洋,就如五月花號的清教徒到美洲,来到的是无主之地。

    清教徒登陆后的头等大事,就是建立教堂以宣示主权;同样地,华人先民在南洋各地的上岸之处建立庙宇,將家乡的信仰体系复製到新的土地上,以缩短和家乡的精神距离。

没资格享有主权

    因此有学者认为,华人先民作为开拓者,应享有这片土地的“开拓主权”。但西方殖民者为了“分而治之”,就通过后殖民主义大师萨伊德所说的“东方主义”手段,来扶植本土民族,以制衡政经实力较为强大的华人。在漫长的殖民过程中,华人逐步被“东方化”为“移民”。

    有学者认为,新加坡第一任总督莱佛士对《马来纪年》的整理及重新命名,是將“马来半岛”本质化为马来人发祥地的最重要知识源头。

    在这套话语霸权的论述下,马来人作为主人,就拥有这片土地的主权,往后就据此建构一套牢不可破的马来霸权论述,其他人都是“客居者”、“外来者”、“非土著”,这些人没资格享有这片土地的主权。

    欧洲人在新大陆站稳脚跟后,为了抢夺生存空间,就大肆屠戮印第安人,这些血淋淋的歷史,被掌握话语霸权的西方学界美化为美国的“开国神话”;反观拥有入乡隨俗、和谐共生等价值观的华人先民,却仍陷入“东方怪圈”中苦苦挣扎。

    两者的不同歷史境遇,用美国学者杭士基说的故事,就是海盗和皇帝的差別:“亚歷山大大帝擒获一个海盗后说:你居然敢在海上兴风作浪?海盗回答:那你为何有胆量在整个世界兴风作浪?我只有一艘小船,所以被称为海盗;你有一支海军,所以被称为皇帝。”

    清代学者龚自珍说过:“欲灭其族,先灭其史”,被人骑劫歷史话语权的民族根本没有谈判权。古跡是传承歷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捍卫先人留下的古跡,其实就是捍卫自己的“开拓主权”。

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297570
中国报   29/02/2012 14:42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