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06

从博弈理论看种族政治

(2006年10月8日刊于南洋商报言论版)

博弈论(Game Theory)诞生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它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经济、政治、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1994年、1996年和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由博弈论专家囊括,这实实在在地凸显出博弈论在主流经济学中被重视的程度。

“博弈”这个词听起来高深莫测,其实从其英文字面上看就是“游戏”的意思,更准确地说,它是可以分出胜负的游戏,也可以说是通过“玩游戏”获得人生竞争的知识。博弈的理论浅明易懂,却蕴涵着许多博大精深的道理,难怪世上众多学者为它而疯狂,孜孜不倦地钻研探究。

博弈论中有一个很出名的案例,那就是“囚徒困境”,故事是这样的:A和B一起去干坏事,被警察抓了起来,两人都被隔离审讯。在不能沟通消息的情况下,每个嫌犯只能在两个选择中作出一个抉择:(1)招供,即与警方合作,背叛同党;(2)保持沉默,即与同党合作,不跟警方合作。

接下来会出现3种情况:(1)如果两人都不招供,警方会因证据不足而将他们两人都扣留一年;(2)或者,其中一人招供而另一人不招,招供者会因其坦白而从宽处理,无罪释放,另一人将会被重判入狱15年;(3)如果两人都招供,则会因罪名成立而各判入狱10年。

现在这两个嫌犯会怎么办?选择招供(背叛同党)还是沉默(与同党合作)?从表面上看,双方都合作而保持沉默,这样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即只判刑一年。但他们无法不考虑对方可能采取的策略,他们会想,万一对方招供而自己沉默,岂不是吃大亏了?问题就这样开始了,两个人都十分精明,而且都只希望减少自己的刑期,而不在乎对方被判多少年(人都是有私心的)。

两人会基于同样的想法,只考虑自己的最大利益而不管他人死活,最后大家都选择招供,结果都获得一个最惨的下场,即入狱10年。

这套“囚犯困境”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从警方审讯匪党到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都可以看到这个故事的影子。若将“囚犯困境”放在种族政治情况又会怎样?

假设一个种族的A政党和另一个种族的B政党结为联盟,在政坛上共同进退。结盟初期,大家已沟通表明不要各自挑起种族课题以捞取政治利益。但是,政客们都很明白要上位的最佳捷径是挑动种族课题,摆在政客面前的有两个选择:(1)不挑动种族情绪,即遵守协定,不背叛盟友;(2)挑动种族情绪,即违反协定,背叛盟友。

接下来可能出现的情况是:(1)双方都遵守协定不玩弄种族情绪,大家的日子都很好过;(2)其中一方的政客为了上位而发表极端的种族言论,另一方则保持沉默,极端言论者将成为民族英雄,获取极大的政治利益,而保持沉默的一方则被本身族群骂成懦弱无能,严重影响声望;(3)其中一方挑起种族课题后,另一方迅速反应,也来炒作本身的种族课题,造成对骂的局面,两败俱伤。

出现第一种情况当然是最好不过,但是人心难测,总是有人会为了将个人利益最大化而违反协定,因此第二种情况也是时有所闻,但更多时候发生的是第三种情况。说得清楚一点,就是有人说本身族群被边缘化,后来又有人说其实被边缘化的是他们的族群,吵来吵去,没完没了。如何跳出这种“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怪圈?目前的政客们似乎还没达到那种政治智慧,大家到现在还是“囚徒”。笔者建议大家在得空时应该去看看<<蓝海策略>>,说不定能从中摸到一点头绪。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