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08

从赈灾筹款看华人的中国情意结

(2008年5月29日刊于星洲日报言论版)


四川地震的惨况震撼了无数海外华人的心灵,全球各地发动的赈灾募款活动此起彼落,救济品源源不绝地运到灾区。在我国,为四川地震筹款仿佛成了华社的全民运动,不断增加的善款数额已成为重要的向心力指标。从一系列筹款活动中,我们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动向仍然紧紧牵系着许多大马华人的心。

大马华人对四川地震赈灾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投入,其实是反映出华人根深蒂固的“中国情意结”现象。西方学者Guy Hunter在其著作《东南亚-族群、文化和国家》中指出,从19世纪开始,南洋的华人长期沦为政治上的“二等公民”,他们希望中国强大,以此提高他们在当地的地位。他们的内心一直存在这样的期盼,一旦他们遭受当地政权迫害的话,一个强大的中国可以来保护他们,为自己撑腰。为此,百年来东南亚华人一直把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中国视为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大事,并与祖籍国荣辱与共。

只有了解南洋华人因历史背景所形成的一套思路,才能理解为何南洋华人对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不遗余力地出钱出力;在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展开抵制日货运动,甚至义无反顾地大批回祖国参加抗战。绝大部分的大马华人祖先都是在中国内忧外患的苦难岁月南来,大家都有共同深刻的历史记忆。中国近代史充满了耻辱,在不断遭受列强欺凌的情况下,海外华人一直都有中国将灭亡的忧患,当救亡意识成为海外华人的核心思想后,“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和政治符号就显得更加刻骨铭心。

即使在50至70年代的冷战时期,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席位这两件大事,都深深牵引着南洋华人的心。毛泽东一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曾使老一辈海外华人激动地好几晚睡不着觉,走起路来,腰杆好像也比过去硬挺了。


5月13日,大马华总和多个华团为中国大使馆领事参赞申永先举行欢送晚宴时,即席发动为四川省地震赈灾筹款,一呼百应获得热烈回响,筹获逾100万人民币款项。华总会长林玉堂(右4)与其他捐助四川省地震赈灾的华总常委及华团领袖移交款项后,与中国驻马大使程永华(右5)合影。

新一代的华人,虽然不像老一辈那样对中国有切身体会,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逐渐走向富强,连续十多年来的经济高速成长,加上神舟载中国太空人升空和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标志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整体提升,又对他们产生新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尽管马来西亚华人在建国之后确立了对所在地的政治认同和效忠,但是由于种族政治使然,华人心底深处仍然认为无法得到平等待遇。长期的失望、灰心与彷徨,令不少华人在心理上期望中国这头睡狮的苏醒,成为他们的靠山,藉着中国的国力为他们的中文教育与文化建设护航。

四川地震无疑地激起了大马华人潜意识里的“危机感”,形成了一股“凝聚力”,为地震筹款更是所有华团组织,甚至立场不同的华基政党的共同“政治正确”活动。虽然很多华人都知道中国经济实力强大,既不缺钱也不缺人,但只要巫统霸权继续嚣张跋扈、不公平政策继续倒行逆施,华人对着筹款箱时还是会毫不犹豫把钱投进去,这不是“人道援助”等同情心理因素就可以理解的,对于现实情况不满和不平等待遇所累积下来的郁闷、反弹情绪,才是真正形成这股捐款风潮的驱动力。

值得庆幸的是,直到今天大部分友族对于华人的赈灾活动仍抱着乐观、积极看待和支持的态度,80年代巫青团“质疑华人对国家的忠诚度”之类的极端言论已不复存在,可见308政治大海啸的确冲淡了国民之间的种族情绪。无论如何,我国华人有必要必须以历史的眼光、理性的角度和全球的视野,为不同族群做更多慈善工作和公益活动,以绝有心人士的欲加之罪口实。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