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8

社区营造需超越政治

(2008年4月19日刊于星洲日报言论版)

日本的成功社区营造例子:古川町居民把以往的臭水沟美化到可以养鲤鱼。

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黄家泉日前表示计划在民盟执政的州属建立“华人新村及住宅区发展协调委员会”的新机制以处理民生问题,行动党雪州主席欧阳捍华随即就抨击为“一国多制”,因为这与州政府委任村委会的角色有冲突。

由于政治的因素,在民盟执政的州属,无论是国阵版的“协调委员会”还是民盟版的“村委会”,都难以跳脱政治现实的考量,即以利益输送来维系各自阵营的基层力量,对于长远的社区发展而言并非健康现象。因此,将国外的“社区营造”概念导入我国以提升我国各族人民的社区意识,是奠定公民社会的基础的重要工程。

社区营造(Community Empowerment),是指“地区人民从生活的角度,为了提升自主能力,以改善生活环境,透过各种参与和学习等实践方式,进行地域治理”。 社区营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土地认同,进一步是国家认同,从生命共同体出发,营造一个可永续经营社区生活共同体,是学习如何当家做主的最好方式,也是民主落实在日常生活的实践。

日本的其中一个社区营造蓝图,其精细程度不得不让人佩服日本人改善社区的用心。

这个概念源自于日本,早在50至60年代,由于日本经济高速成长,农村的青年大量涌入城市打工,造成乡区人口日渐高龄化,生产力低落。有鉴于乡村面临社区瓦解的危机,日本村民自动发起“造町运动”,至今取得不凡成就。

在历史和传说方面,新潟縣津川町是一个例子,当地常年主办“狐火”祭奠和庆典活动,凝聚村民认同感,也带动了旅游业。文化产业方面,左贺县有田町素有“陶瓷之乡”的美誉,村民利用当地特有的陶土发展各种陶瓷事业,还开设陶瓷文化馆、美术馆等,为村民累积地方财富。以自然环境来发展地方特色方面,福井县上中町有河床形成的冰斗地形、小支流冲积扇形成的聚落等,成为与日本其他地区迥然不同的地貌,自然成为一个卖点。

台湾在1990年代从日本引入上述概念后,称之为“社区营造”。政府以政策引导居民认识自己的家乡,找回自己的认同与文化,重新凝聚社区和社群的意识,以创造一个有公民意识、公共参与的居住环境,并透过各种辅助制度支持地方发展。

在我国,各地的乡村和新村有丰富的天然、历史、文化等资源,由于以往当权者不注重社区营造的概念,加上居民社区意识的薄弱,造成许多优势项目无从发挥,也衍生出了许多社会问题,如高辍学率、早婚、青年对乡土缺乏认同感而移民等等。由于政治环境使然,我国各地的村长和村委会往往成为政党培养基层实力的“政治桩脚”,地方发展也局限于“拨款多寡”和“硬体设施”的小格局而已,顶多加上“一村一特色”、“新村美化”等形象工程,缺乏长远的人文发展规划。

日本各地随处可见博物馆和文物馆,历史和文化的力量可以凝聚社区居民的认同感。



我国的社区营造概念由民间来推动较为适宜,我国各团体也和大专院校联办过以社区为导向的学生活动,如下乡服务团。这种活动从单纯的联系感情、办活动、资讯传达转成社区自主的催化者,贯彻社区人民对于社区自主的概念,营造居民对社区的归宿感。社区营造的概念若成功在我国扎根,除了能促进乡区经济、挽回外流的人口、培养新一代对乡土的热爱之外,也能舒缓城市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笔者期望各界的社会工作者能在这个民智已开的新时代,跳脱以往的思想框框,提出社区营造的理念,鼓励各社区居民自动自发参与社区发展,同时也监督县市政府对于资源的分配和施政。唯有让社区营造的理念深入民心,才能超越政治,避免地方基层自治再度沦为政党的禁脔。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