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0.07

好人好事要多报导

(2007年10月15日刊于南洋商报言论版)



郑慧仪换心,感动很多人。之前,慧仪拖着10公斤的“机械心脏”过活,左盼右望了10个月,仍然找不到适合的心脏进行移植手术。她含着泪向社会大众要求:“请给我一颗心…”的画面让全国人民都心碎了。

这个新闻于9月30日获得各语文报章的封面显著报导后,不到3天就有一位车祸脑死的马来少年的家属,愿意捐献死者的心脏给慧仪。经过大阵仗的10小时手术后,慧仪却出现排斥现象,但紧要关头又有一位新山青年陈润强捐出心脏,使慧仪度过难关。这一连串的报导,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

爱心,没有国界!爱心,不分种族!爱心,不分男女老少!郑慧仪事件成为了全民课题,主动签署捐献器官的善心人士激增,一颗颗滚烫炙热的爱心让我们的社会越发温暖。这一切,都和媒体大力配合、推波助澜,有很大的关系。

最近,各大媒体不断地炒作负面课题,各报头版不时都大剌剌地出现“鸡奸、奸杀、肛交、炸尸”等刺激性字眼。这种情况如何能匡正社会风气?这种负面新闻看多了,任谁的想法也会趋向负面和消极。其实,媒体多数采用负面报道方式是有商业利益作为驱动力的。

从心理学实证方面,「激励理论」的学者寇菲(Cofer)研究指出,当人们遇到挫折时,高达九成以上的人会选择五种反应:攻击、退化、压抑、固执与退却,而正面思考者的比率低于10%。这项研究结果表示社会上绝大部分人都是负面思考的,媒体只不过切合了“广大读者的需求”而已。试想想,经过报摊前面的人,看到一个以“好人好事”作为封面的报章,和另一份突出爆炸性“奸淫掳掠”之类的负面新闻的报章,他多数会选哪一个?答案根本就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媒体在这残酷的商业社会所必然采取的博弈策略。

有时真的受不了那些八卦、断章取义、查证不周的负面新闻,实在太多了。马来西亚有数不清的好人好事,为什么多数媒体就是要把时间和篇幅浪费在负面报导上,让每天看新闻的人觉得马来西亚很糟糕呢?

在负面新闻充斥市场的时代,郑慧仪事件是非常罕见的特例,就如一道清流沁入每个人的心脾。在我国残酷的政治现实中,不同语文媒体的单一角度报导就能轻易撕裂不同族群对于敏感课题的认知和看法,但这一次,各语文传媒不约而同大幅度报导和跟进郑慧仪事件,引起了各族人民的重大回响和积极反应,让人感觉到,我们的社会还是有希望的。毕竟,好心人还是占绝大多数;爱心,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语言。大家莫让一小撮害群之马扰乱了心绪和视线,拖累了整个社会迈向温馨、和谐、稳定的步伐。因此,笔者始终认为,宣扬好人好事,对整个社会都有积极正面、向上向善的巨大作用,在这一方面,身为“第四权”的媒体无可否认地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台湾的星云大师在2006年4月30日的《亚洲周刊》专访时谈到,《金刚经》里有一句话:“若人受持四句偈,其人功德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意思是,能把道理传播出去,有教育性,让人受影响,这样的功德,大于用大千世界七宝的布施。

星云大师也把传媒分成四类。一等传媒:正面报导,启迪人心;二等传媒:报导如实,客观公正;三等传媒:捕风捉影,主观偏颇;四等传媒:扭曲事实,哗众取宠。星云大师更提到:“资讯好像牛马,你要驾驭它,若不驾驭它,它就乱跑。有的传媒出轨了,这就不好了。在佛教来说,出轨的就叫外道、邪教,就要用正当的宗教把它去除。”

星云大师的一番话,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真是振聋发聩、醍醐灌顶!媒体可说是双面刃,要做功德还是要出轨,到最后还是取决于人。郑慧仪事件给了我们社会一个反思的契机,广大的读者可以根据星云大师对传媒分类的定义,分辨出市面上不同传媒的本质,并用实际行动拒绝那些不负责任的三、四等传媒,让它们被淘汰出市场,这对塑造一个爱心社会是有利无害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