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07

人才从政社稷之福

(2007年7月22日刊于南洋商报<<大事小谈>>专栏)



最近,前电视台主持人胡渐彪为首的120名专才加入马华公会,引起各界的不同回响。在网上的论坛,针对他们投入政治的评论是两极化的,有赞成的,自然也有反对的,其实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并没有所谓的对错。

人才,每个组织都抢着要。司马光的“德才论”将人才定义为:合乎特定时代需要的道德规范与某种高度发展技能于一身的人。管子说过:“争天下必先争人”,所谓争人,就是采取各种必要措施,获取贤能之士的爱戴与支持,有了大批智勇双全之士参与工作,得天下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古训曰:观其用人,即知其器量大小,预其成败兴亡焉。一个政党,一个组织,只要看他所用的人,就可预知其日后的发展。因此,朝野各政党将招揽人才入党列为重要的战略工程,是出于现实的考量。

至于人才要加入执政党抑或是在野党,纯粹是他个人的选择。但很多人却把这种选择题当成是非题来看待,认为加入这边就对,加入那边就错,其实是很主观的。华人“造反”意识较浓是有原因的,像《水浒传》之类的名著把反抗朝廷的人描写成英雄好汉,那些帮朝廷的人就是走狗鹰犬。一般上华人潜意识里就欣赏这些敢“反”的人,也是受到这些文学作品的影响。

还有些人认为,政坛是个大染缸,政治是肮脏的,知识分子应以超然的姿态置身于外,尽量与政治划清界限。其实,中国古代先哲强调“知而不行只是不知”,主张“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所以我们是一个比较重实践的民族,说得多、做得少的人,基本上是不受欢迎的。华人所要求的,是“实事求是”的“务实”行为,最希望的是你做到了再说,而不是说了再做。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他把“道”看得非常重要。“道”是要走的,走得出来这条路才会通。华人常问别人:“你行不行”,“行”就是走得通的意思,走不通的话,空谈一大堆伟论又有何用?

马华总会长黄家定在其语录中提到:政治圈子需要很多有素质的人、有理想的人,政治圈子的风气就会清新。若这些人才都自鸣清高,越多人这样想,这圈子就越乌烟瘴气。”黄家定以前是愤怒青年,对很多民生和政治课题看不顺眼时,也是因为陈群川的一句话:“你问的问题很好,但我没办法答你,我自己也在寻找答案,你们为何不要加进来,和我一起寻找答案?”,这句话导致黄家定最后改变初衷投入政坛。现在,胡渐彪表示他是受到黄家定的影响,进而认同马华的理念,才决定加入马华,可见,收服人才首先要收服他的心,心服了人自然也留下来,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金庸小说《笑傲江湖》有讲到一段:主角令狐冲因是否加入日月神教而犹豫,他自幼受的教育是正邪不两立,但行走江湖日久,发现所谓的正派也有坏人,魔教也有好人,实在难以抉择。此时,其拜把兄弟向问天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兄弟,其实事在人为,魔教中坏人确是不少,但等咱们三人掌了大权,好好整顿一番,将那些作恶多端的败类给清除了,岂不教江湖上的豪杰之士扬眉吐气?”,此话说得入情入理,令狐冲也连连称是。可见,一个组织再怎样不济,只要有正直的人才陆续加入领导,大染缸也会被“漂白”的。

根据孔子的说法,一个人的人生理想就是四件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须将自己修好,然后把家齐好,接着才有本事去治国,最后是要平天下。这四件事都必须一步一步做,秩序不可颠倒,一切由自身做起,少怨天尤人。老实讲,一个人连自己都管不好,怎么去管别人?上述加入马华的专才,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历练,经济上有一定的基础,才有较多的时间和精神,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民族做出贡献,这很符合孔子的思想。

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搞个人英雄主义的人物会成功的,要成大事只能打组织战,要有核心的团队。希望这些有“入世”精神,肯身体力行的年轻政治工作者,能通过团队精神来强化民族的发展大业,我谨以“任重道远”四字与大家共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