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2.06

如何看待抗日事迹?

(2006年12月24日刊于南洋商报<<大事小谈>>专栏)

最近爱国工委会竖立的抗日英雄纪念碑引起风波,显示各族对于历史事迹的认知差距仍然巨大。美国和中国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智慧,足以让我们借鉴。

美国在南北内战期间,共62万人丧生,依当时的人口比例来计算,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死于战火。照常理讲,总得有人为这场残酷的战争负上责任。但是战争结束后,获胜的北方联邦政府不曾惩罚战败的南方一兵一卒。那些战死沙场的士兵,无论是南军还是北军,都被视为英雄,每年阵亡将士纪念日都会举办庆典活动悼念英魂。

南方的总统戴维斯活到战争结束后的第25年,以81岁高龄去世。副总统斯蒂芬斯在战后还积极投入政治,当选成为联邦参议员,死后的墓碑居然还刻上“一心为公”。在内战中好几次把北方政府军打得落花流水的南方杰出将领罗伯特李,战后仍然获得对手和人民的崇高敬意,1870年他长眠于华盛顿学院的教堂墓地,那里至今仍然耸立着他身穿南方军服的雕像,西点军校的军事史仍有他的一席之地,并不因为他是叛军将领的身份而有所抹煞。

一个知道区分政治问题和法律问题的国家是理智的,是伟大的,也是一个大国应有的风范。美国在内战之后,能迅速崛起,跻身强国之列,与他们处理历史问题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正面评价和尊重不同政见者,能化解仇恨和内部矛盾,抚慰无数受创的心灵,这才是国家团结和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在中国,随着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纪念日的到来,中共抗战史观出现微妙变化。过去被中共指为消极抵抗的国民党,现在不断地在大陆媒体中以正面形象出现,肯定了国民党在抗日战场的贡献,最近的电影及电视剧里,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飘扬,国军官兵前仆后继的英勇形象令人耳目一新,这种现象在国共两党的意识形态斗争最激烈时期是很难想象的。

文革时期,连“国民党”和“蒋介石”等字眼都很忌讳,当党争和意识形态遮蔽了真相的时候,抗战史就会难以下笔。中共的抗战史往往突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伟大战绩,至于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则轻描淡写,或只字不提,或者以负面的角度描绘国军节节败退。那时候,在抗日战士誓死保卫的国土上,国民党殉国者连个供奉的灵位都不能享有,就只因为他们“政治不正确”。近期中国大陆掀起为国民党抗战平反的风潮绝非偶然,这与国力日渐强盛、民族自信心日益高涨等因素有关。一个大国的崛起,靠的是能容纳异己、实事求是看待历史问题的宽宏气度,而非自欺欺人地篡改历史蒙骗世人。

在我国,各族对于马共的观点上,掺杂了许多复杂的种族情绪,导致许多误会和曲解产生。笔者认为,每一个党派中都有正直的和德高望重的人。即使是势不两立,也不意味着其中一方必定是邪魔歪道。在那个火红狂热、颠沛流离的战争年代,很多时候的人生抉择是身不由己的,但我们应该坚守的原则,就是任何为抗日的胜利做出贡献的人,不管他们身在什么阵营,为这片土地流过的血,出过的力,都不应该被遗忘,被歪曲。任何遗忘和歪曲都是国耻。他们应该得到尊重,哪怕是迟到的尊重。

岁月匆匆,事过境迁,在全球化的时代,“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历史包袱,早该卸下了。但是,要做到真正的放下,考验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良心、胸襟和成熟度,这需要智慧,需要宽容,需要勇气,需要时间,需要过程,也需要契机,笔者衷心地希望那一天的到来不会太久。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