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日前去听《品三国》作家易中天开讲,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就是他说孙权是一个沉得住气的人,能屈能伸心理素质高。当面对曹操和刘备这样的劲敌时,孙权不仅沉得住气,变得了脸,更弯得了腰,所以他的吴国是三国里撑得最久的一个。
《三国演义》中,笔者认为最有看头的,莫过于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斗智斗勇斗耐力的那几段。诸葛亮使人送妇人衣冠,以羞辱司马懿,激其出战,没想到司马懿不但不生气,还当着来使之面穿上妇人衣冠,表示要继续做他的缩头乌龟。
有时候忍让也是一种策略。乌龟善缩头,所以能活千年;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才有后来的扫平天下,封侯拜将。每一个人都会有时运不济的时候,这时我们不妨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必要时学学司马懿,当局势不利,就避其锋芒,等待时机,与对手比耐力。这样就连诸葛亮也被斗垮,那么还有什么对手不能战胜?果不其然,最后得天下的,不是曹、刘、孙三家,却是三国归晋,司马家一统天下。
看了三国博弈智慧,笔者联想到日本战国时代的三大霸主-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的争霸策略。有一个故事点出了这三个人的不同点: 有一只杜鹃鸟不叫,以凶残著称的织田信长说: 杜鹃鸟你不叫,我就杀了你;而以足智多谋著称的丰臣秀吉则说:杜鹃鸟你不叫,我就逗你叫;但德川家康却说:杜鹃鸟你不叫,我就等你叫。
结果,历史证明了,笑到最后的,不是最能打的人,也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最沉得住气的人。日本人说起德川家康时,是以“战国最大的忍者”来称呼他,而事实也是如此。由于他能“忍人所不能忍”,故能“成人所不能成”。
德川家康面对强势的织田信长,他忍,等到信长被暗杀了,准备争天下时却发现忽然冒出了一个比他更厉害的丰臣秀吉。好,争不过,只好屈服,再忍,和对手斗长命。等到秀吉病死了,日本再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对手能和他匹敌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窝囊透顶,凡事只能忍的德川家康,就凭这一股忍劲,人前装孙子,背后磨刀子,结果在他六十岁那年,夺取了日本政权,开创幕府江山。大器晚成,守得云开见月明,正是家康一生的写照。
司马懿和德川家康放在一起比较,不仅因为他们乱世的中的佼佼者,是笑到最后的人,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同样的性格,那就是沉得住气。曾国藩对“沉得住气”的理解是:崇尚朴拙,且要能埋头苦干,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他的老二哲学就是:实力不如人时,就要务实地承认自己弱小,委曲求全,做好老二的本分,因为如果连老二也做不好,甭想去当老大。拳头不要随便打出去,沉得住气,才有力量;眼泪不要随便流出来,沉得住气,才能化悲愤为力量。真正的沉得住气,是耐得住孤独、无助、寂寞,甚至内心的凄凉。
沉得住气,也需要勇气。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知道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在孔子看来,匹夫之勇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的内涵,真正的勇者必须有一种过人之节,强大的内心可以承受任何冲击,也可以抵挡任何诱惑。他不会像平常人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这样才能成就大业。
我们可以对社会现象、政府施政弊端有很多不满,我们可以发文告,隔空喊话呈英雄,这固然可以赢得更多掌声,但是问题始终还是没有解决,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匹夫之勇;我们更需要沉得住气的人,肯踏实在内部做事,面对面地与强势者短兵相接争取权益,这需要更多的勇气,不只得不到任何掌声,还要忍受外间不理解的眼神和唾骂。在我国这个多元种族的社会里,尤其是当我们华人人口比例日益降低之际,惟有借鉴古人“沉得住气”的智慧,才可以保住民族根本,进而展望未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