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崇祯皇帝在紫禁城的煤山上吊自尽,明朝灭亡。入主北京的闯王李自成,讨伐檄文里有八个字: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气数这东西,听起来很玄,其实就是年限。任何东西都有年限,比如食物,比如企业,比如政权。
食物的年限看得见,但一个政权的年限看不见。但是,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
崇祯的确很努力,每天大清早上朝,晚上加班,干活16个小时以上,只睡5、6个小时,是典型的工作狂。
他刚上台时,连串党争已使国家元气大伤。本想卧薪尝胆,挨几年搞好经济才去收拾旧山河,怎奈又来灾荒,又有人造反。剿灭造反的阿猫阿狗,怎料又冒出更狠的李自成...
好不容易才把内乱压下去,满州人又打过来,明朝最后精锐十多万大军到关外决战,结果全军覆没。仅存的家底都输光,堂堂大明已无兵可用,没人可再阻挡李自成。
总之就是内忧外患、屋漏偏逢连夜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是帝国末日的迹象。
末代皇帝这份苦差,没人愿意干,崇祯却扛了起来,但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很多史学家都觉得惋惜,为何一个兢兢业业、勤勉节俭、不迷酒色,完全符合儒家理想中“内圣外王”形象的崇祯,终究不能力挽狂澜。
“气数”是中国式讲法,若根据西方混沌学理论,明朝灭亡或许是一个偶然的随机现象,饥荒、战争、瘟疫等连串坏事凑合起来,才导致一个体制彻底崩溃。
崇祯生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糜烂透顶的封建王朝领导人,他起初也想励精图治,所以不能说他没尽力,只能说他运气衰到贴地,什么倒霉事都给他遇上,前几代留下的沉重包袱,通通要他埋单。
“仰以察古,俯以观今”,崇祯不只是一个历史符号,他的悲剧对于现今领导人依然有警惕的作用。
无论如何,对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新东西的写作人来说,是:江郎才尽。
对努力付出却依然没有结果的情人来说,是:缘分已尽。
对一个死到临头、垂死挣扎的腐败政权来说,还是那句话:气数已尽。
星洲日报/六日谭‧2009.0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