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行动党雪州主席欧阳捍华放话挑战马华副总会长蔡细历进行有关华教课题的辩论,蔡细历不甘示弱地强硬回应,双方的辩论形式还没谈成就先通过传媒展开骂战。此风波接下来会如何演变,令人关注。
这场辩论到底办不办得成?台湾学者郑自隆教授在其著作《竞选广告:理论、策略、研究案例》提及,一个人是否参与公开辩论,有5项因素必须考虑:(1)辩论利于挑战者,不利于连任者;(2)辩论利于在野党,不利于执政党;(3)辩论利于事前民调声望低者,不利于民调声望高者;(4)辩论利于个人特质优良者,不利于个人特质差者;(5)辩论利于选民认为“他会输”者,不利于选民认为“他会赢”者。
蔡细历除了在第4项占微弱优势之外,其余的项目皆处于劣势。根据郑自隆在书中的观点,蔡细历应该不会接受挑战,因为:
(1)由于执政者与连任者背负施政包袱,因此公开辩论不利于执政党或寻求连任者,执政者常成为箭靶,被捅成蜂窝。马华公会背负着身在执政体系内的沉重包袱,纵使能“交货”,却往往会被友党的弊端所抵消拖累。没有执政经验的行动党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展开舆论攻势,而马华必须为言论负责而不得不谨慎发言,这种方式根本无法在激烈的辩论上占便宜。
(2)公开辩论对声望低者是个机会,对声望高者却是大风险。欧阳捍华是“没东西可输”(Nothing to lose)的情况下迎战,而压力却是在久居高位的蔡细历这边。若真的进行辩论,只要蔡细历讲错话,马上会被对手猛烈攻击而中箭下马,政治成本损失极大;而欧阳捍华讲错话也不会有太大的负面影响,只要逮到天赐良机,个人声望马上翻升。这种辩论方式对于行动党是本小利大、稳赚不赔;对于马华则是本大利小,甚至亏损。
郑自隆还提到,从台湾的竞选辩论实例发现,“攻击对手”比“陈述政见”来得吸引人。这种劣质选举文化更导致负面文宣的盛行,辩论参与者会为迎合选民的期待而以攻击对手为主要文宣内容,而选民则希望从攻击性文宣中宣泄不满。行动党充分发挥了在野党在这项策略上的巨大优势,只要在华人不满的议题上着手,肯定大有收获。
研究也发现,若要攻击对手,则应采取理性攻击的策略,因为在任何议题中,理性诉求都优于感性诉求。换言之,辩论中应充分引用数据、法令条规等来攻击对手,情绪性或口号式的谩骂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甚至还有反效果。行动党在早期不乏喜欢谩骂方式的议员,刚开始时还蛮受欢迎,但后来也不受落了。现在行动党议员流行引用数据来加强说服力,但总是穿插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如马华完全没有做事、屈服于巫统的淫威等等,稍微缺乏思考的人听了可能就会把一半真一半假的言论全盘接收。
郑自隆在观察1994年台北市长选举候选人的辩论中,发现选民对喜欢或讨厌的候选人的态度似已定型(stereotyped),也就是说,高者恒高,低者恒低。喜欢这个人,就一直喜欢他的表现;不喜欢这个候选人,则再卖力也不会得到青睐。最近的马接补选就显示出这样的选民心态,行动党挑战马青来辩论而马青领袖最终还是没来,虽然行动党就此事把马青贬得一无是处,但票箱一开,双方基本盘无重大改变,行动党还是以4千多张多数票败北,可见鲜少本地选民会因辩论一事而转换投票倾向。因此最近这场辩论风波是否有所意义,是否有所需要,答案已经很明显。
如不出所料,行动党应会继续缠住这个课题不放,然后在董教总或雪华堂找个地点举办有关华教课题的讲座,再“邀请”蔡细历前来,若蔡细历不来这种名为讲座实为擂台的场合,绝大多数出席的“自己人”干脆就来一场批判大会,顶多又是一场“自己喊自己爽”的闹剧吧了。
虽然说辩论的真谛是“真理越辩越明”,但往往现实并非如此。辩论本身是不具生产性的。唇枪舌剑的辩论,到今天仍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要使真理更明,要靠研究,要靠实践。邓小平先生说得好,不管黑猫白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好猫还是坏猫不是由辩论决定的,不会捉老鼠的猫就算在辩论中把它称赞得天花乱坠它仍不是好猫。
总的来说,不是说辩论不好,只是辩论被某些人骑劫来达到政治目的,就歪曲了辩论的意义,浪费大家的精神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