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0.09

马华百万党员公投可行吗?


马华双十特大的神奇结果令各界大开眼界。翁蔡双方两败俱伤,不相上下的票数显示中央代表意愿分歧极大,这个号称走过一甲子岁月的百万党员政党,经此特大后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撕裂得更加严重。

如果翁蔡两人齐下,中委会可依据党章,直接从票选中委当中选出过渡时期的老大老二,就如当年双林党争后黄陈上位的方式。但是,反对这个做法的党员大有人在,一些领袖就促中委会总辞,让中央代表重新选举新团队,以符合公正、公平和透明化原则。

目前又有党员提出,既然要落实真正的民主,就不能局限在2380个中央代表,干脆引用党章第171条文,将决定权下放到百万党员,来个公投决一胜负。

让2380中央代表重新选举,已被人抨击“劳民伤财”,结果现在又有人将“党内民主”无限上纲,扩大到百万党员公投,岂不是“惊天动地泣鬼神”?谁是谁非尚难定论,目前仅能初步探讨这个百万党员公投的可行性。

百万党员投票,在我国是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政治动员,无先例可循,但在台湾早就已经落实了。2005年国民党直选党主席,全台90多万党员选出一个党主席,当时是马英九对垒王金平。王金平在党内基层势力庞大,竞选策略主要打“地面组织战”,用传统的请吃喝、买票等方式。马英九主要打“空中宣传战”,用报纸、电视、网络来谈政见、改革和愿景,结果马英九大胜得约7成的选票。值得注意的情况是,整体投票率约50%而已,这意味着另外不出来投票的一大半党员还是有“水分”存在。

组织强大的国民党尚且只能叫动50%党员出来投票,那么进入低潮期的马华又能叫动多少人出来?乐观估计还有30、40万人出来,悲观一点也有十万八万,总之也是一个大数目,单单是登记工作、设立投票站、印刷选票、计票等繁琐行政工作,就涉及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马英九胜选模式证明什么?传统的地面组织战如吃喝玩乐、不谈政见、只讲利益的年代过去了。

金钱政治为何会盛行?因为大家都清楚游戏规则,两千多个中央代表的选盘太小,可直接用买票的方式,谁钱多谁就赢。只要这个制度一改,选盘扩大,金钱政治就没得玩了。钱再多,买得了一千几百张票,也买不了几十万张票。广大党员看的就是候选人的政见、素质、前瞻性和形象,不再是看钱而已。巫统最近修改党章,让中央代表人数从千余名扩大到14万名,就是基于上述的考量。

党主席是一个党的最重要灵魂人物,通过几十万党员选出来的老大,有威望,有代表性,代表着整个党的形象。如果马华总会长用这种方式选出来,在内阁当部长,分量肯定很大,讲话也能大声一点,和巫统的政治博弈中能夺回一些主动权,也可逐步摆脱成为附庸党的羁绊。

当然,百万党员公投还有很多技术上和具体操作的问题必须解决,马华可去台湾进行考察和学习。无论如何,308后的马华已元气大伤,没有继续分裂的本钱,一切考量必须以团结稳定为大前提,不能为了狭隘的个人权力斗争而恣意挥霍所剩无几的政治代表性。

星洲日报/言路‧2009.10.16

15.10.09

威权有可能修复


国阵在峇眼槟榔补选大胜,终结了民联308后在半岛的七连胜纪录。成绩显示,即使在马华和国大党陷入内部纷争的情况下,巫统不但守住马来乡区票仓,也让华裔及印裔回流国阵。

这样令人鼓舞的成绩,巫统高层领袖肯定会将之归功于本身亲自出马争取各族选民,甚至连最“反”的华裔和印裔选票也成功收复,不必依靠积弱的马华和国大党去拉华印票源。至此,巫统内部鹰派分子要收回国阵成员党的马来人占多数选区的叫嚣声,肯定有增无减。

52年前,联盟三党-巫统、马华和国大党,配合全球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浪潮,以争取独立的“默迪卡精神”赢得广大民意,令联盟挟着强大的正当性上台执政。但是,崛起的正当性,无法永葆当年的热情,当下的马来西亚,公共体系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盛行,种族政治猖獗,使到威权政体面对执政正当性的快速流失。308政治大海啸后的政治板块移动,使到民众看到政权轮替的曙光,也让从未失去政权的执政党感受到巨大的威胁。

峇眼槟榔一役,让首相纳吉看到修复威权的可能性。如果纳吉将峇眼槟榔的胜选模式复制到全国其他地区,先稳住马来基本盘,再收编印度选民,最后削平华人的造反意识,国阵的威权就有回光返照的机会,民联的308成果可能就只是昙花一现。

究竟是威权还是民主比较有利于经济发展?这一直是政治学的热门研究议题。台湾和韩国都曾在威权统治之下取得快速经济成长,反观民主化后的菲律宾则一直陷入政治混乱、经济空转的困境。过去20年台湾的民主化进程迅速,也实现了两次的政权轮替,但对照中国持续的高速经济成长,不少台湾民众却认为威权比民主好,甚至产生怀念蒋氏父子统治年代的“威权乡愁”奇特现象。

在阿都拉“无为而治”时期,民间也出现“怀念马哈迪强势领导”的现象。90年代马哈迪就以“文化霸权”策略,配合政治稳定、经济一片大好的形势,一举将两线制扼杀于幼苗之中,创下国阵的辉煌年代,反对党几乎被压制得抬不起头。纳吉目前的套路,隐隐约约有马哈迪的影子,这也是民联最担心的“马哈迪主义”会以另一种形式复活。

几年前,林吉祥的前政治秘书丘光耀在其著作《超越教条与务实》一针见血地指出行动党在90年代被重挫的原因:“林吉祥的用兵战略和战术,一直忽略组织的自强,过于依赖敌人的犯错,一旦敌人不再犯错,那么行动党必败无疑。” 这套论述,也可用在当今的民联。

峇眼槟榔补选,暴露了民联内部的隐忧,也揭示了民联一直过于依赖国阵犯错来取分,本身提不出具有说服力的替代执政纲领,让人民对民联执政中央的信心不足。峇眼槟榔华印裔选票回流国阵,已经给民联一个响亮的警钟。

1995年大选行动党惨败后,该党领袖陈胜尧在马大的一场研讨会上,怪责选民没有共患难精神,日子好了就抛弃行动党;日子糟了,才想起行动党。目前在纳吉积极修复威权的情况下,如果民联不想重蹈过去的覆辙,就必须摒弃“比烂心态”,将民联执政州属管理好,并提出具体的执政纲领,否则陈胜尧式的“缺乏自省”言论,还会再下一届大选后重现。

星洲日报/言路‧2009.10.15

2.10.09

盛世中国宜戒骄戒躁


刚看了电影《南京!南京!》,心情非常沉重。在这套黑白电影里,看到入侵者兵临城下的狰狞凶残面目;一张张木无表情的亡国奴嘴脸,眼神茫然地任由敌人屠戮宰割;妇女任由征服者强暴奸淫而无从反抗。我感到一股莫名的悲怆,痛心一个民族的脊梁、尊严、骨气竟被暴力摧残至如斯地步,但也只能哀叹:国衰民弱,落后就要挨打!


看完电影不久,电视镜头一转,就是宏伟的新中国60年国庆阅兵典礼。在国产战机轰鸣声划破的长空下,一排排步履整齐的解放军队伍、先进兵器轮流出场,天安门广场挤满展露自信笑容的民众。这些洋溢着喜悦的色彩缤纷画面,与之前让人窒息的电影画面,竟让我有“恍如隔世”之感。60年,一个甲子,变化竟如此之大。

这些年来,实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逐渐走向富强。经济高速成长、神舟太空人升空、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等大事,标志着中国的经济、科技和军事“硬实力”获得显著提升。此外,雄厚的中华文化“软实力”,随着各国纷纷设立孔子学院和学习中文热潮,辐射般地扩散到全球每一个角落。


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如日中天之际,国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达到了历史的新高点,这可从95%受访者“就算可选国籍,仍愿做中国人”的复旦大学民调中得知。这种心理上的巨大转变,在中国积弱时期,也是“崇洋媚外”、“来世不当中国人”等自卑消极思想当道的年代,是难以想象的。

如今,无论是中国官方、学术界、媒体或民间,有关“盛世”字眼的使用率已非常频密。“盛世”之词,古已有之,尤其是“汉唐盛世”,更是中国人梦寐萦怀的遥想。经历苦涩屈辱年代的几代中国知识分子,一心渴望国家强大,亲眼看到今日中国的成就后,埋在心底深处的“盛世情结”也就怦然而出。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一组数据说明了中国60年来的经济成就: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7倍,即将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增长1万多倍,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三。这些数字,证明“盛世”并非幻影,而是看得见的事实。

无论如何,盛世下的中国,仍然不乏隐忧,如过于强调金钱和物质主义所产生的道德沦丧和诚信缺失、官场和商界的贪污腐败现象、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社会动乱等问题,都是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强化执政能力的中共政府必须克服的内忧。除了拉高经济增长来保持执政合法性之外,强化法治基础、扩大党内民主、下放更多行政权力、落实地方自治、让民众享有更大的政治参与权等,也是中共政府必须努力的方向。


另一方面,中国的迅速崛起使到普通民众之间产生一种既自信又浮躁的情绪。过去苦难的岁月和今日的非凡成就,造成过度自我膨胀的民族主义,也容易引起周边国家的不安和疑虑,这也为外国反华势力宣扬“中国威胁论”,煽动疆独和藏独等分离主义,找到乘虚而入的着力点。

躬逢盛世的中国,更须戒骄戒躁,以稳健的步伐,继续朝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迈进。

星洲日报/言路‧2009.10.05

从独行侠到群众路线


马华中委会宣布将会长理事会对蔡细历的开除惩处,减为冻结党籍和党职四年,形势演变可谓峰回路转。

中委会会议结束后,30多位中委站在总会长翁诗杰身后的合照,登上各大报章的封面。一图胜千言,这张照片有力地说明,翁诗杰已获得超过四分之三中委的支持,这对中间游离的中央代表影响甚巨。

反观挑战派代表,除了在会议中途离席,到会场外诉诸悲情之外,似乎也无法逆转当权派成功消除中央代表“肚懒情绪”所建立起来的优势。这突显了挑战派底气不足,被人看来是和整个中委会对抗,斗争策略失误连连,看来所谓的“党争”已近尾声。

当权派善于利用党务行政上的优势,掌握战略和制造议题的主动权,在会长理事会和中委会上先硬后软连发奇招,除了将挑战派压得阵脚大乱之外,也对巫统发出明确的讯息,即挑战派大势已去,巫统对国阵成员党的分而治之招数已不奏效。从政治权谋的角度来看,当权派之举无可厚非,挑战派除了控诉对方“玩臭”之外,也无法掩饰己方在政治操盘上技不如人的窘境。

在一连串的大动作之中,可以看出翁诗杰行事作风的蜕变,也显示他已适调了当权者所应扮演的角色。他摆低姿态,身段越趋柔软,尽量减少发言而让身边大将对外放话,不节外生枝和对方纠缠于无聊的口水战。这一招可减低人们对“翁蔡私人恩怨”低层次决斗的负面印象,反而要把这次的党争格局拉高层次至党改革转型的“路线之争”。这也是他从以往的“独行侠形象”转变成以广大党员意志为依归的“群众路线”的关键一步。

古往今来,善于造势的政治操盘手,即使以个人英雄形象起家,到后来一定会经历转型的阶段,即走向群众路线,否则到最后肯定失败。群众运动高手毛泽东在其斗争哲学《矛盾论》就这么说:“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团结求团结则团结亡。”终老毛一生,与国民党斗,与日本人斗,与美国人斗,与苏联人斗,无论党内党外、国内国外,鲜有败绩。

一个领袖厉不厉害,不是靠自己人吹捧“英明神武”,而是连敌人都承认其厉害,才是真正的高手。马华历史上能让政敌感到敬畏的领袖并不多,大力鼓吹“群众路线”的李三春算是一个异数。林吉祥前政治秘书丘光耀在其著作《超越教条与务实》第385页,就指“当年李三春推出马华五大计划,可看出其确有过人的领导魄力和战略智慧,对比受英文教育的陈修信,李三春无疑更晓得掌握华社心理,或者说更懂得搞华人政治,故行动党要应付马华,肯定比昔日艰难得多。”

翁诗杰连续在PKFZ和党内斗争越战越勇的情况下,让人依稀看到当年李三春“先打党内劲敌,再打党外天敌,最后才打巫统”的“突破”套路,所以党内外敌人处心积虑阻截翁诗杰崛起也是预料中事。无论如何,残酷的政治权谋斗争讲究的,不是黑白对错,而是手段高下,其间变化诡异难测,不到最后一刻都难以知道谁会笑到最后。

(刊于22/09/2009东方日报言论版)

全民利益超越挺翁挺蔡


昨日关键性的内阁会议后,首相纳吉宣布设立一支以政府首席秘书莫哈末西迪为首的特工队,专司调查巴生港口自贸区(PKFZ)丑闻,以揪出这项涉及数十亿令吉、全民高度重视的弊案的涉案者。

首相在记者会作出决定后,当场就有记者发出内阁决定是否剥夺交通部在PKFZ事件上的主导权、是否边缘化交通部长翁诗杰的角色等的问题,纳吉还义正词严地回答:“我们在同一个政府和阵线,有共同的目标。请不要把我和翁诗杰来离间。”这番话清楚表明了首相和整个内阁站在翁诗杰背后的立场,即扩大PKFZ事件的调查范围,还原事情真相。

有人质疑政府首席秘书莫哈末西迪是否够分量担起这项重任。也许我国公务员体系的效率引人诟病,委任公务员头子领军彻查PKFZ似乎难以服众,甚至也出现了“官官相护,淡化事态”的说法。但从国家行政体系来角度来看,政府首席秘书和首相的地位相若,都是由最高元首委任;而内阁部长则由首相委任。由此看来政府首席秘书的地位,比起内阁部长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甚至能跨部门动用各方资源调查PKFZ的种种内幕,这些权限是内阁部长“望尘莫及”的。

从这个角度看来,政府不但没有“淡化事态”的意图,反而有“扩大事态”的趋势,但这必须看接下来的发展和动作,只要越来越多的大鱼小鱼被臭名昭彰的Bukit Aman或反贪污委员会“请去喝茶”,甚至被逮捕,就可印证“扩大事态”的说法。

至于坊间出现交通部长被削权、失去议题主导权的说法,实际上缺乏“常识”。交通部法令已明文规定交通部长的权限,翁诗杰下令普华永道公司进行账目稽查、设立特工队调查KDSB浮报工程等决定,都在其部长权限之内。若要求他跨部门进行调查,甚至去捉人,这不仅是强人所难,甚至可以说是唆使部长“滥权”,为我国行政体系立下坏榜样。

李华民报案KDSB浮报工程达15亿令吉,这仅是交通部权限内所能进行的工作;而政府首席秘书主导的特工队的权限可扩大到其他部门,尤其是财政部,从购买土地、招标工程等一系列计划就近50亿令吉,这几乎就是整个PKFZ风波演变至今所能达到的最大款额。

无论如何,在马华陷入党争漩涡之际,普罗大众都不希望马华衮衮诸公在展开权力斗争之际,却把涉及全民利益的PKFZ数十亿令吉忽略掉。

彻查PKFZ事件肯定符合“全民的利益”,没有人希望看到涉案的贪官污吏能逍遥法外;在维护“国阵的威望”的前提下,纳吉在最后关头肯定“弃车保帅”,否则下届大选大家“一锅熟”;全体马华党员在攸关“马华的生存”的大是大非之前,必须从全民的利益看待PKFZ课题,超越狭隘的“挺翁”或“挺蔡”的派系之争,才能在下届大选绝处逢生。

星洲日报/言路‧2009.09.10

巴生自贸区弊案与马华特大无关?


马华特大议题进入白热化阶段,在这场权力斗争的殊死战中,巴生自贸区(PKFZ)弊案是左右马华党争走势的重要变数。

在这个节骨眼上,巴生自贸区的主要承包商KDSB被冻结银行户头,内阁也将在周三的会议中重点讨论自贸区超支兴建的情况。从整个事态的演变看来,不难看出首相纳吉的明显倾向,即支持交通部长翁诗杰彻查PKFZ丑闻。而传言中巫统内部要倒翁的势力,是部分PKFZ既得利益分子,而且只是巫统的少数派或前朝旧臣,这些人自然想方设法堵住翁诗杰继续在PKFZ事件上越挖越深,包括在马华内部纠纷火热之际与倒翁派连成一线,但这一小撮人与纳吉和巫统主流派的意愿是相违的。

自翁蔡正式开战以来,特大提案成为了双方角力的焦点。当权派的企图,是想把“支持总会长彻查巴生自贸区”和“支持总会长领导”捆成一个提案配套,这一招自然被挑战派视为“眼中钉”。因此蔡派不断重复“自贸区弊案与马华特大无关”、“别把马华拖下PKFZ这趟浑水”的论调,以便把PKFZ事件与马华内部纠纷做一个切割。

如果硬说PKFZ真的和马华无关,其理由是欠缺说服力的,眼睛雪亮的小市民肯定就不会认同这个论点。谁不知道交通部长这个官位自1981以来一直是马华的“专利”?谁不知道批准买地又发担保信的是前马华总会长林良实?谁不知道批准整个PKFZ计划,也发过3张担保信的是前马华署理总会长陈广才?加上历任巴生港务局(PKA)主任都是马华推荐的,如陈祖排(前马华总秘书)、叶炳汉(前马华副总会长)、曹志雄(现任中委)等等。

简言之,PKFZ涉及46亿令吉,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利益,决不能等闲视之。这宗大丑闻,是马华创党以来最大的“烂摊子”,直接导致马华在308政治大海啸惨败和雪州变天,新领导层能把PKFZ扫进地毯下不理吗?蔡派至今仍不能自圆其说的是,即使他们打倒翁诗杰后,如何处理PKFZ这个烫手山芋?如何让马华彻底摆脱PKFZ这个魔咒?难道把交通部长交还给巫统,马华就可置身事外吗?选民会在下一届大选放过马华吗?

翁诗杰要彻查PKFZ丑闻的坚决态度,在舆论上占据道德制高点,普罗大众一般上都给予支持,连之前咬住翁诗杰不放的民联议员也赞成他的做法。但翁氏的强势领导作风,引起很多党员不满。

有人说翁诗杰的好斗性格会带给马华灭顶之灾,其实不然。当年马华创党先贤陈祯禄以一介文弱书生,在争取独立过程中尚且敢上街头发动罢工示威,被马共扔手榴弹炸至重伤,他还拿起血衣号召同志坚持斗争。马华创党初期的强悍进取精神,执政数十年后却被巫统霸权压得脊梁全无,在308后马华颓靡不振的关键时期,出现一个有血性的战斗型总会长也许真是“时也,命也!”。

PKFZ课题是翁诗杰孤注一掷的翻身战,也是马华采取主动摆脱巫统牵制和丑闻羁绊的千古良机,翁诗杰必须毕其功于一役,不然马华真的沦为林冠英口中的“红包党”,在下一届大选中永远走入历史。

星洲日报/言路‧2009.09.07

马华中央代表的抉择


马华总会长翁诗杰宣布援引党章召开特大后,马华的纷争逐渐开始明朗化。

由挺蔡派系发动倒翁特大的节奏,看来已被上述举动打乱。大部分处于观望的中央代表,对于任何收集签名运动都可暂时不签,以免在局势不明的情况下贸然表态。可以预见的情况是,由当权派召开的特大,出席率肯定超高,因为很多人都会认为,不如先去特大听翁诗杰的一面之词后再作打算。

自蔡细历被开除后,从中可观察出其阵营的备战速度缓慢,至今已浪费宝贵的六天时间。开战首天营造出短暂的倒翁气势已被消磨掉。

兵法云:兵贵神速。当年陈梁党争时,陈派在决裂前夕已做好充足准备,当梁维泮一宣布开除陈派十四精英的当晚,陈派就召开紧急会议、发出特大信件和拟定议程、发动人手到全国收集中央代表签名,整个过程不过三、四天。在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年代,陈派尚且能发挥高效的组织战斗力,在通讯技术发达的今天,蔡派没有道理无法在更短时间内收集足够的签名。有些挺蔡领袖说行动室尚未设立、需两三个星期收集签名、特大议程未定案、各地舆论不协调等等,明显看出其阵营备战不足,战略主动权已然丧失。

另一方面,首相的态度也影响马华党争的进程。翁蔡翻脸的第一天,首相就放话说不介入马华纷争,并吁请马华尽速解决问题以免影响国阵。这些话被诠释成对当权派有利,坊间论调认为首相有意放弃亲自委任的国阵总协调蔡细历以顾全大局。周日首相署发表文告,澄清政府全力支持交通部长翁诗杰深入调查巴生港口弊案。这篇文告中已清楚看出首相的立场,这对游离的马华中央代表有着临门一脚的关键性作用。

如果当权派的特大能顺利召开,翁诗杰必须清楚交代巴生自由贸易区(PKFZ)弊案的来龙去脉和未来的揭弊工作,因为这案子牵涉多位马华前领袖,关系马华未来的生死存亡。如果翁诗杰不能在此大事上大义灭亲,与过去的腐败切割,马华肯定难逃下届大选全军覆没的厄运。

唯有把涉及数十亿令吉、关系到全民利益的PKFZ抬高至最高战略层次,将此案与马华的未来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置之死地而后生,才有改革的转机。翁诗杰敢于揭开臭不可闻的弊案,连过去一直臭骂翁诗杰的民联议员也表态支持,甚至有些民联议员也说:“不要让马华党争模糊了PKFZ的焦点。”在PKFZ的大是大非前,蔡细历的个人翻身议程不过是茶杯里的小风波。

马华的纷乱已有一段时日,不少马华党员也认为长痛不如短痛,通过特大来快刀斩乱麻,未尝不是好事。要给华社一个更好的马华,也给马来西亚一个更有作为的马华,中央代表们必须在特大作出睿智的抉择,这考验他们的政治智慧、政治良知和政治判断力。

星洲日报/言路‧200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