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09

气数已尽

1644年,崇祯皇帝在紫禁城的煤山上吊自尽,明朝灭亡。

入主北京的闯王李自成,讨伐檄文里有八个字: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气数这东西,听起来很玄,其实就是年限。任何东西都有年限,比如食物,比如企业,比如政权。

食物的年限看得见,但一个政权的年限看不见。但是,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

崇祯的确很努力,每天大清早上朝,晚上加班,干活16个小时以上,只睡5、6个小时,是典型的工作狂。

他刚上台时,连串党争已使国家元气大伤。本想卧薪尝胆,挨几年搞好经济才去收拾旧山河,怎奈又来灾荒,又有人造反。剿灭造反的阿猫阿狗,怎料又冒出更狠的李自成...

好不容易才把内乱压下去,满州人又打过来,明朝最后精锐十多万大军到关外决战,结果全军覆没。仅存的家底都输光,堂堂大明已无兵可用,没人可再阻挡李自成。

总之就是内忧外患、屋漏偏逢连夜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是帝国末日的迹象。

末代皇帝这份苦差,没人愿意干,崇祯却扛了起来,但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很多史学家都觉得惋惜,为何一个兢兢业业、勤勉节俭、不迷酒色,完全符合儒家理想中“内圣外王”形象的崇祯,终究不能力挽狂澜。

“气数”是中国式讲法,若根据西方混沌学理论,明朝灭亡或许是一个偶然的随机现象,饥荒、战争、瘟疫等连串坏事凑合起来,才导致一个体制彻底崩溃。

崇祯生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糜烂透顶的封建王朝领导人,他起初也想励精图治,所以不能说他没尽力,只能说他运气衰到贴地,什么倒霉事都给他遇上,前几代留下的沉重包袱,通通要他埋单。

“仰以察古,俯以观今”,崇祯不只是一个历史符号,他的悲剧对于现今领导人依然有警惕的作用。

无论如何,对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新东西的写作人来说,是:江郎才尽。

对努力付出却依然没有结果的情人来说,是:缘分已尽。

对一个死到临头、垂死挣扎的腐败政权来说,还是那句话:气数已尽。


星洲日报/六日谭‧2009.06.30

15.6.09

老贼不死


孔子说过一句话:“老而不死谓之贼”。

从字面来看,好像是说老到掉牙了,还迟迟不死,就是贼的意思。

据学者考究后,孔子的真正原意是责骂老而无德行者。如果一个人年长又有德行,那叫“德高望重”;反之,一个人没什么德行,混到七老八十还没死掉,就可用那句话来骂他。

在儒家伦理观的熏陶下,华人提倡“孝亲敬老”,“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观念深入人心,因为老人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是智慧的象征,可以为后辈提供指引。

但是,在西风东渐之下,很多年轻人变得很激进,喜欢把“改革”挂在嘴边。一些老化严重的组织,年轻人对占居高位的老人家开始不耐烦,认为他们是组织变革的障碍。老人家也很避忌这些年轻人,不时会显露“老子吃盐比你吃饭多”的“令伯心态”。

面对这种组织文化问题,一些人提出“老中青”三结合的概念,以缓和代沟矛盾。但这种“和稀泥”说法,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难,古今中外皆然。

前些年台湾的李登辉卸下总统大位后,还不时唠唠叨叨发表言论,批评继位者如何不行等等。当时一些评论人就很不客气地叫他“老贼”,说他老了还要多管闲事,对年轻人指指点点,惹人讨厌。

最近隔壁小岛的前岛主老李,高调来半岛“探访老朋友”,顺便也放几把火,如发表“某州20年不变”的言论,引起半岛朝野的骂战。邓小平当年喊出“香港50年不变”口号,平伏了港人的回归恐惧感,但同样的论调从老李口中讲出来,却有不同的政治化学作用。

老李当年依靠老共上台,掌权后却用比老共更加老共的方式来铲平老共,再以各种手段扑灭小岛华教火种。他高压统治多年,却可用高经济成长来维持政权合法性。尽管前老共对他恨之入骨,华教人士把他骂到狗血淋头,现在的他依然可以倚老卖老来“指点江山”,难怪同样是威权主义行家的老马看了很不爽,不然也不会说出“我不想见他,只有无知的反对党才会见他”这种气话。

当年在太平洋战争中打败日本、自认为天下无敌的麦克阿瑟将军,在朝鲜战争惨败而被迫退隐后,发表著名的“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告别演说,字里行间多少透露了麦帅的不服和无奈。

现在老马和老李这对老冤家,搞政治多年,吸引不少粉丝,也招来不少仇家。爽的人尊称他们“政治家”,不爽的人骂他们“老贼”。政治家也好,老贼也罢,一把年纪了,何苦有些事情还放不下?还斗什么鸟气?

改一下麦帅的名言赠给这两位老人家:老贼不死,只是不甘寂寞。何苦呢?
(刊于16/06/2009星洲日报《六日谭》,题目已改为“老兵不死只是不甘寂寞”)

4.6.09

纳吉访华和华社三大配合

首相纳吉遵循父亲敦拉萨的足迹踏上访华之路。在目前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大马经济负成长的关键时刻,纳吉访华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在欧美资本主义衰退之际,中国扮演着“全球经济复苏火车头”的重要角色。如何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分到一杯羹,成为各国领导人必须考量的切身问题。

自诩为炎黄子孙、和祖籍国有深厚渊源的我国华社,在目前国际大趋势下,不能因沉湎过去的辉煌而自绝于一闪即逝的契机。要踏上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就必须配合目前的情势而改变。若继续固步自封,渐渐丧失竞争力而不自觉,华社前途是堪虞的。

因此,华社必须有“三大配合”,方能在未来找到立足之地。

(一)配合纳吉团队的经济政策

在经济方面,纳吉宣布取消27个服务业领域保留30%股权予土著的政策,外资在大马设立银行可拥有100%股权,这是大马经济迈向自由及公平发展的里程碑,有助于大马面对全球化挑战。随着马中关系继续深化,如何引进庞大的中国资金,进驻上述开放的领域,成为我国华裔企业家努力的方向。

虽然面对马来社会保守派的压力,纳吉毅然实行开放政策,显示了他的领导决心。华社必须配合纳吉在经济政策上的松绑,努力拚经济,扩大经济蛋糕,惠及我国各族群和阶层,才能在政治上抑制保守势力的反扑。

在面对民粹主义狂潮之际,纳吉团队必须在经济课题上下重药,才能在泛政治化的年代将国民注意力转移至更为现实的经济课题。唯有通过“拚经济”来“去政治化”,国人的向心力才能由政治狂热转为经济建设。

(二)配合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和民族自信心日益高涨的大好形势之下,中国沿海经济发达的各省也开始转变以往“招商引资”战略,改以提倡“走出去”战略。

目前中国政府极重视海外华人关系网络,以作为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可靠力量。我国600万华人的祖先多来自中国南方沿海省份,皆为当今中国的经济发达省份,我国华商应充分发挥文化和语言的优势,凭借中华文化的纽带作用,配合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来转变。各业缘性、血缘性、地缘性的华团应组织合作,趁取消外资来马限制的大好形势之下,到各祖籍省份招商引资,一改过去“进军中国市场”的做法。

(三)配合东盟10+1和区域合作一体化的大趋势

趁美国国力衰退之际,中国势力将直接深入东南亚腹地,以突破美国的战略围堵。中国的大湄公河地区的国际合作,有效带动整个中南半岛的经济发展。泛亚铁路的开发,能使中国的货物直接通过火车路线,从中国大陆南部省份,经越南、寮国、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直接运至新加坡出港,可有效减低货品的运输成本。

上述的战略构思极可能在未来数年内成为现实。届时,在军事方面,南中国海上巡弋的中国航空母舰,将使东南亚各国在南沙群岛主权课题上丧失更多谈判筹码。文化方面,东南亚各国纷纷设立的孔子学院,加上全球的学习中文热潮,使到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辐射到东南亚各国内地。在经济方面,大量的中国游客到来观光,和实力雄厚的中国资金进驻各国的基建和原产品项目,使到东盟和中国的政经文教各个层面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

结论:现实的经济利益强于虚幻的“血浓于水”情意结

很多大马华人都有根深蒂固的“中国情意结”现象。但是,随着中国国力上升,本地华商还未感受到这份“民族虚荣感”的喜悦时,就首先面对蜂拥而至、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的巨大冲击,不少本地华裔中小企业无法面对中国货的竞争而纷纷倒闭。

挟着庞大资金出走的红色资本家,来到东南亚各国时,在现实的商业利益考量的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和有实权的土著资本家合作,而同样是炎黄子孙的华商往往只能眼巴巴地吃闭门羹。

过度寄望于虚幻的“血浓于水”情意结是不切实际的梦想。因此,华商必须配合整个形势的演变,加强本身的竞争能力,才能踏上中国崛起的顺风车而不至于被边缘化。

(刊于04/06/2009星洲日报言论版,题目已改为“掌握中国经济开放的契机”)

1.6.09

捏死两线制


世界政坛似乎有这种规律:经济行情好,有利执政党,不利在野党。

在台湾,在野党发动群众抗议马英九“亲中国”来换取短暂经济利益。但是,大量中国游客涌进台湾、庞大的外汇收益、股市房市的强势复苏,导致民众高度认同马英九决策,在野党抗议浪潮也因此变成强弩之末。

在我国,“两线制”响彻云天的1990年大选,国阵得票率仅52%,华人票80%倒向在野党,国阵江山摇摇欲坠。

为了“招安”和“收编”48%支持在野党的国人,大操盘手马哈迪亲自出马,拟定了新的战略构思和总路线,这就是“2020宏愿”。

为完成此战略,马哈迪开始实行“小开放”,频频向华人释放善意,一洗过去种族主义作风。教育方面,批准学院设立,降低华裔子弟入学无门的无力感。文化方面,批准堂联成立,舞狮和挥春开始在官方活动出现;外交方面,废除国人到中国旅游、经商和升学的限制。

更重要的是,马哈迪提出“马来西亚族”(Bangsa Malaysia)概念,使华人郁闷多时的“二等公民”情意结舒缓不少。

90年代初的国际大气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大量日本资金涌入,股市节节上升,社会一片荣景,经济蛋糕扩大,各族鲜少为资源分配不均而公开争吵,极端言论几乎绝迹,人人都沉溺在经济腾飞的欢愉气氛中。

1995年大选,马哈迪成功营造出“良好感觉”(feel good)。华人其实很务实,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没有多少人认为值得冒险去“改朝换代”,导致反风久久不能刮起。

结果票箱一开,在野党兵败如山倒,60%的华人倒向国阵。马哈迪战略验收丰硕成果,他削平华人“造反意识”,也将“两线制”捏死在幼苗之中。

目前局势犹如90年代的翻版。从纳吉取消27个领域土著固打限制、高调访华等动作看来,不难看出一些端倪。但纳吉面对着比当年更恶劣的情况,走错一步棋,一党独大的威权主义江山差不多就可以拱手让人了。

同样的剧本能否重演?这要看纳吉的功力能否超越老马。

星洲日报/六日谭‧2009.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