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08

马华面临泡沫化危机


安华在峇东埔补选狂胜,逾6成马来选民投选了安华,使巫统欲操弄种族主义以重新召唤马来选票的目的彻底破灭。早前各方面的民调都显示国阵已流失大部分非土著票源,因此巫统干脆放弃华人和印度人选票,并以种族性诉求的策略全力抢攻马来票。

巫统的战略意图很明显,只要马来票能和安华持平,甚至超越安华,逼到他靠华人票过关,安华在马来社会的领导合法性就不足,巫统就可以保住其马来人代表性的法统。以后他们可以继续将安华打成“马来人叛徒”、“华人走狗”,这样他们就有和安华继续周旋的重要政治筹码。但时代毕竟不同了,整个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安华不是东姑拉沙里,打在安华身上的种族性论述几乎都失效。

马华在这场补选的处境是极为尴尬的,明明知道整个“风”不对,也被逼在“国阵精神”之下硬着头皮去助选。马华高层领袖不想被华社认为是巫统“帮凶”的消极避战心态,老早就被对手看穿,越害怕的事情就越会被对手攻击成“助纣为虐”,华社并不会因此而减少对马华的负面印象。
巫统在补选中的种族性文宣,反过来成为公正党争取华人票的最佳宣传品。巫统此举狠狠抽了马华的后腿,使马华更加无法面对华社。巫统和公正党在这次补选中不约而同的挤压了马华的政治空间,使马华成为这次补选的最大输家。成绩显示近8成华裔选票投给安华,国阵华裔选票的基本盘崩溃,马华在华社的政治代表性危在旦夕。

巫统的做法简直是把马华当成炮灰,先驱使马华到前线送死,然后才出动自己的精锐部队和敌人决战。马华应效法牧野之战时商纣王的前线奴隶部队在关键时刻倒戈,以补选成绩的马来票转向来逼使巫统放弃种族本位意识形态,甚至恫言退出国阵之外,没有其他出路。

但马华领袖似乎仍热衷于党选甚于这场意义重大的补选,他们认为事不关己,峇东埔补选只是马来人之间的政治斗争,没有人意识到党的泡沫化危机已迫在眉睫。在巫统领袖频频发出种族言论之际,华社只看到马华全党上下如火如荼进行党职卡位战。马华在华社的威信早已荡然无存,但很多领袖仍然有侥幸心态,过分依赖政治大气候,认为钟摆定律会重演,迷信国阵强大的竞选机制会复原,下次大选国阵选票将会回流,还是霸个位子好过年,殊不知时间和空间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马华政治版图已经严重萎缩,已到生死存亡关头。

308政治大海啸至今,很多马华领袖仍不知输在哪里,输到不清不楚,政治论述还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老调重弹,却不知道已完全没有市场,另一方面又无视对手进步神速,不知己也不知彼。民联议员整天挂在口中的人民主权、自由、平等、人权等不是什么稀罕概念,随便翻一本政治学课本就可找到,但很多领袖连这些基本的普世价值却怎样也挤不出牙缝来。马华党员普遍上政治学素养不足,加上落伍的传统地面组织战,遇上对手运用的现代化立体战,不被打得丢盔弃甲才假,输得一点也不冤枉。

峇东埔一役显示民联已成气候,民心所向极为明显,政权轮替只是时间问题,即使916不变天,数年后的大选国阵依然躲不了这一劫,这也是民主深化的必然过程。马华在接下来的党选中,所选出来的领袖必须脑袋清醒、不把官位得失看得太重、拥有国际视野和远见,拿出大无畏的魄力和毅力,并加强党员的党意识和政治素养,学习成为在野党,转型成为具有现代政治意义的政党,以便在巫统威权体系崩溃之际保住元气,忍辱负重捱过失去中央政权的冲击,以待来日卷土重来,否则泡沫化后树倒猢狲散,连在野党也当不成。

(刊于30/8/2008星洲日报言论版,题目已改为:马华政治版图严重萎缩?)

26.8.08

补选将检验两个假设


有人问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做个政治家要有什么条件。丘吉尔回答:“政治家要能预言明日、下月、来年及将来发生的一些事情。”那个人又问:“假如到时候预言的事情未实现,那怎么办?”丘吉尔说:“那就要再说出一个理由来。”

丘吉尔的政治家条件可用来检视我国政治人物的水平。安华在补选期间不断地宣称他在胜选后,将在9月16日夺权成功,成为我国的新首相。有人深信不疑,有人嗤之以鼻。无论如何,如果安华无法达到这个目标,只要他说出一个理由来,如国阵耍阴谋手段不让他夺权,那么他就已经达到丘吉尔所说的政治家水平;如果他真的实现了这个诺言,那么他就可以很自豪地说他已超越丘吉尔所说的境界。

安华能否会实现916夺权的预言?目前尚言之过早,至少安华必须先跨越巴东埔补选这一关。由于国阵候选人阿立夏和安华根本不是同一档次的对手,因此舆论一般都认为安华在补选的胜利是毫无悬念的,问题只是赢多赢少而已。

朝野各政党都极为关注补选成绩所透示的各族选票流向,尤其是作为主导民族的马来选民,其动向更是直接和间接地关系到我国未来的政治走势。目前,针对马来选票的动向,学术界出现两种假设:
第一种假设是,308的政治大海啸打破了种族政治的魔咒,显示我国各族选民都摒弃了一党独大的模式,所有国民都可以舍弃种族本位的诉求,大家可以平起平坐共享国家的资源。

第二种假设是,308政治大海啸只是一个假象,国阵的马来票会流失,纯粹是巫统的强大竞选机制因领导层的问题而暂时失灵而已,只要马来人感觉既得利益受到威胁,马来民族主义将回潮,马来选票肯定回流给巫统。

第一种假设是安华阵营用来拟定竞选总策略的依据,这可从其补选文宣强调公正、民主、自由、人权、清廉等普世价值中看出端倪。这种政治诉求肯定大受非土著选民的欢迎,他们也相信大部分马来人有足够的自信,可以准备丢掉拐杖,共同拥抱全民政治。

第二种假设是巫统一直以来坚信的道理,他们相信民族主义仍然是世界上最有威力的意识形态,所谓的多元主义都是不切实际的梦想,没有多少人真的可以打从心底放弃自己的种族本位意识。所以他们的文宣处处突出马来人权益受损、马来人受威胁等防卫性诉求,只要成功操弄族群情绪来召唤马来选票,巫统一党独大的政治格局仍然维持不变。

8月26日的补选成绩,将被用来检验上述的两个假设。如果安华获得的马来多数票比预期的增加,那么巫统坚持的第二种假设就会破产,尤其是在巴东埔这种半城乡地区更是有力的马来选票风向指标,巫统可能就会在大势所趋之下被逼收敛种族主义诉求,与在野党展开良性的多元政策竞争。如果安华获得的马来多数票比预期的减少,甚至要靠非土著的选票过关,那么第二个假设获得检验,巫统就可能趋向更极端狭隘的方向发展。

历史没有如果,巴东埔选民将创造决定我国未来政治走向的历史。

星洲日报/六日谭‧2008.08.26

12.8.08

盛世奥运乃华人之光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全球逾四十亿人透过卫星直播,聚焦在北京鸟巢体育馆。气势磅礴、绚丽夺目、文化底蕴深厚的精彩节目,不只俘虏了现场10万名观众的目光,也深深牵动了海内外13亿炎黄子孙的心。


经历过中国长期积弱、内忧外患年代的老一辈海外华人,看到李宁以夸父追日式的奔腾点燃奥运圣火时,会激动到久久不能自己。经历过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起飞年代的新世代海外华人青年,看到张艺谋大师呕心沥血、以高科技呈现的一系列中华文化节目时,会为中国取得的成就而感动。

数年前,中国在主张“和平崛起”的背景之下,中央电视台推出巨作《大国崛起》,内容提及一个国家的崛起,必然有“军事力量”作为坚强后盾的“硬实力”,再加上“文化影响”作为立足于世界之林的“软实力”。北京奥运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将雄厚的中华文化软实力,以辐射的形式传达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从当晚的整个开幕仪式的节目策划看来,北京奥运会主办当局成功地将各种中华传统元素,巧妙地以和谐内敛的形式,呈现在世人眼前,不会予人霸气凌人之感,也消减了世人对“中国威胁论”的恐惧。纳粹头子希特勒将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变质为展示日尔曼人优越性的舞台,最后激化了德国人的狂热民族主义,引发了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则通过北京奥运,展示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除了鼓起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之外,也对各国友邦释放了善意和情谊,杜绝了西方不友善媒体想借此妖魔化中国的口实。

中国的5000年文化源远流长,信手拈来就有儒家思想、太极、四大发明、书法、戏曲等,这些中华元素都先后出现在开幕典礼的节目中。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数千人集体呈现的印刷术,强调了一个“和”字,突显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观念。中国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但不对外国进行侵略,而且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胸襟,来安天下的百姓。


《中庸》有关于“中和”的观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指出,人生有其分别性,亦有其和合性,拿中国人的天性和西方人相比较,则是“和合性大于分别性”。西方人由于天性好分,常用对立、冲突的眼光来考察万物现象,因此才会产生监督、制衡的概念。中国人则强调安人,一切以“和谐并行,相辅相成”为重,因为对立、冲突乃是一时的病态,并非恒久的常态。

中华民族向来都尊崇“和而不同”的理念。地球村应以和谐为重,否则肯定纷乱不断。中国人的“和而不同”的概念,必将成为地球村所需要的判断标准,因为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必须让它们充分发展而又能彼此共处,并充分尊重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组成真正和谐的地球村。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诚心祝愿北京奥运成功举行,许世界一个和平安定的契机。

星洲日报/六日谭‧2008.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