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1.06

电视直播巫统大会的联想

(2006年11月26日刊于南洋商报<<大事小谈>>专栏)

本届巫统大会期间,部分代表发出的偏激与过火的言论,通过电视直播的管道深达民间,引起许多国人深感不安。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类是典型的视觉动物,一般人从电视活灵活现的画面中,所得到的深刻感受远胜平面媒体的图片及文字,若出现表演欲强的无良政客滥用电视平台的便利,无的放矢大放厥词,其负面影响力之广、杀伤力之大、破坏性之强显而易见,难怪朝野上下都作出激烈的反应。

电视直播是否会影响巫统代表的言论内容?目前出现两种看法:(一)既然电视将有直播,代表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公开地摊在数以万计的电视观众眼前,为了维护党团形象,他们会严守纪律,发表中庸的言论,避免被标签为极端分子;(二)既然电视将有直播,更应该利用这个机会,高喊维护本身族群利益的出位言论,即使被其他族群标签为极端份子也在所不惜。

纵观此次整个巫统大会,抱着第一种看法的巫统代表相当的多,诸如强调国阵精神、马来人议程不是零和游戏、异中求同、发展人力资本、维护马来西亚主权等等,这些人的言论听起来也合情合理、中肯平和,即使是其他族群的人听了也不会有什么异议。但是站在媒体的角度,这种人的四平八稳言论就没什么新闻价值,反而是第二种人更能吸引传媒的眼光,他们讲得越出位越极端,所得到的报导篇幅就越大。

结果那些讲好话的人占不到显眼位置,讲鸟话的人反而出尽风头,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广大群众也就有“原来巫统的人都是这样子”的先入为主观念,好像部分极端份子的言论就代表了整个党,甚至是整个族群的观点。这种现象也可以用“脏水和粥”来比喻,把一碗脏水倒入一锅粥,或者把一碗粥倒入一锅脏水,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还是脏水一锅。在一个组织里,只要有一小部分的坏份子渗透,搞破坏,整个组织的形象也就坏了,再多的好份子也无能为力。

有些人会责怪传媒,什么断章取义、曲解言论等的说法都有,但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们,媒体会选择性地去突出那些哗众取宠的言论,是反映了整个社会大众的需求和价值取向,因为没有爱听负面言论的群众,就不可能产生这一类爱讲负面言论的极端份子。

站在全民利益的角度,笔者当然希望开明、中庸的言论能在巫统大会中不断地涌现,但是现实情况不容易做到,高高在上的领袖很难控制每一个基层的嘴巴。充斥着轻侮、叫嚣、敌视的恶言仍然大行其道,可悲的是我国的社会还没有达到能理性看待和客观分析的成熟度,往往回应他们的是同样情绪化和不理性的谴责。这种言论若继续充斥在电视画面上,除了使种族关系恶化之外,整个社会也得不到什么益处,反而为投机政客提供更多的养分和活动空间,远在会场数百公里外的大山脚市议会官员,在这个非常时期鸡毛当令箭似的悍然拆除斗母宫,可能就是电视直播巫统大会激化出来的结果。

因此,停止现场直播政党代表大会,虽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因为毕竟有违开放言论自由空间和组织透明化运作的精神,但是在考量我国社会是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情形下,自有其合理性。

以逆向思维看待巫统大会种族言论

(刊于东方日报2006年11月28日读者来函)

每一年的全国巫统大会都是举国关注的焦点所在。一般上,巫统重量级领袖在发言时都尽量不要触及敏感的种族神经线,但是中央代表们倒是可以没有顾忌地畅所欲言,许多偏激的声音就是由他们发出的。

最令人愕然的言论是:“如果马来人政治力量被击败,513事件会重演,吉隆坡会沦为废墟”;还有代表说:“政府应强制私人公司,让土著担任管理层超过30%的职位”;还有人指名道姓抨击某方挑战马来人和回教的地位,还恫言要检讨非马来人的公民地位等等。副首相那吉抬出“蓝海策略”的大旗,但底下的人听不明白,他们矛头指向的蓝海却是其他族群的血汗成果。诸如此类的过激言论不绝于耳,罄竹难书。

站在非马来人的角度,听了这些言论当然很不是滋味,但是不管喜欢不喜欢,每一年的这个时候都得忍受这种人大放厥词。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这一类的种族言论呢?笔者从网上看到一则政治笑话,有感而发,现略作引申小析:

中共主席毛泽东、美国总统杜鲁门及苏联主席斯大林一起散步,看到一个老太太在追着一只逃跑的狗。毛泽东说咱们帮帮老太太吧,看看谁有本事把狗叫回来,其余二人同意。于是,美国总统喊道:“狗,回来,我给你自由和优渥的生活条件。”狗还在跑。苏联主席叫道:“狗,你若不回来我就叫特务组织杀掉你!”狗还是不理会。毛泽东对狗喊:“狗儿,向前奔吧,你前面是一条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狗一听,立刻调头跑回来。

美国和苏联只懂威迫利诱之术,是正向操作;毛泽东懂得欲擒故纵之术,是反向操作。文革时,老毛号召知识青年到社会主义农村去,说那里的广阔天地可以大有作为。许多热血青年去了才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又千方百计跑回来。经此社会主义的大号召之后,现在全中国的小狗们都奔去相反的方向,这是一条比西方资本主义更加资本主义的改革开放之路。

回头去看巫统大会的极端言论,每年都会有人大力抨击这些鸟人罔顾其他民族感受、玩弄种族课题等等,但是这些抨击对于患了“被害妄想症”的人而言却是求之不得,越骂他就越爽,他还担心你不骂呢。也有人抱着“哭的小孩才有糖吃”的想法,吵得越凶,上头就要赶快派糖果来镇住他们,结果吵的人越来越多,资源根本不够分,堂堂一个大党的代表大会竟沦落为乞讨大会。这些情况,和美苏领袖惯用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不管是用威迫,还是用利诱,都没有达到效果。

我们可以试试老毛的方法,去跟那些整天发表极端言论的人说:“向前奔吧,你前面是一条种族主义的康庄大道!”看看他们会怎样?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人是自私和理性的,不会作出违反本身利益的事情。懂得游戏规则的政客们应该了解,适量的种族主义可以为他们捞取政治资本,但是过激的种族主义就会影响他们的根本利益。如果513事件重演,国家经济崩溃了,谁还能拿到工程合约?谁还能大大方方建豪宅开大房车而不怕暴民烧掉?非马来人做不成公民谁去承担国家大部分的缴税义务?鼓动种族主义分子去干这些影响到他们根本利益的蠢事,恐怕他们谁也不愿干。学学老毛的反向操作,小狗就会跑向另一头了,否则它还是会依然故我的。

13.11.06

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的争议和出路

(2006年11月12日刊于南洋商报<<大事小谈>>专栏)

柔佛州务大臣阿都干尼在日前该州巫统大会上表示,“马来西亚民族”(Bangsa Malaysia)的概念不能被接受,因为这使我国各族群变成“罗惹”,这将会威胁到马来人在宪法下的特别地位。此番言论出街之后,立即引起各界反弹,议论纷纷。

为何会出现这种争议?笔者认为这跟我国个别族群对于民族概念的不同理解有关。根据语文出版局的国文字典(Kamus Dewan),Bangsa的解释为“同一祖源的人类”。笔者认为Bangsa这个字眼对于马来族群而言有特殊的意义,也有特别强烈的情感,它与民族光荣、传统荣耀等是分不开的,因此Bangsa与比较广义的“民族”(Nation)概念有所不同,反而有点趋向较狭义的“种族”(Race)概念。

我们时常在中文杂志或报章见到“友族同胞”之类的字眼,但人家未必真的视我们为“同胞”。如果一直强调大家都是“Bangsa Malaysia”的论调,部分友族看了之后可能会极为反感,好像其他种族要和他们攀亲认戚似的,阿都干尼的言论其实就代表了这一部分人的想法,而且这种言论的由来绝非空穴来风。

根据笔者的观察,可以大胆地假设我国其实已经出现这种情况:某一族群对于Bangsa Malaysia的概念,就是以他们为主导,最好大家都跟随他们的文化风俗,信奉他们的宗教,这样才算是自己人,否则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另一族群认为的Bangsa Malaysia却是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由此可见,此Bangsa非彼Bangsa,双方的概念认知差距极大,一方认为极端的想法,另一方却认为是天经地义。如果大家都以为对方所想的必和自己一样,那未免太过天真和一厢情愿。因此,强调Bangsa Malaysia,此路不通。

本地法律界的权威拿督林碧颜律师在“Rakyat Malaysia,一个比较恰当的字眼”一文中提到,Bangsa这个字眼不时与Race(种族)划上等号,若继续争论Bangsa Malaysia的诠释,将制造更多不必要的困扰,产生出来的争议也会加速社会分化,种族两极化现象更趋严重,大家都会陷于分辨“我们和他们”的纠缠之中。因此她认为,在民族关系的课题上,强调Rakyat这个字眼是更为恰当的,它更符合公民的精神(Citizenship, kewarganegaraan),而且此字眼出自于联邦宪法,其法律权威性不容质疑。很多本地的法律界人士认为,即使在英语口语阐述及英文文件当中,直接使用国语原文Rakyat是妥当的,因为没有其他的英文字眼更能准确地表达出它的意义。Rakyat的中文翻译有“人民”、“子民”、“国民”等,但都有缺传神,这也是笔者在本文中大量使用原文Rakyat的原因。

笔者认为,不管从任何角度来看,Rakyat这个字眼也较中性和少争议性,也广被各族接受。Rakyat,在语文出版局的字典中的解释为“在国家内的全体人民,是建立政权的条件”,也带有“同一屋檐下”和“同踏一条船”之意,强调Rakyat也意味着大家都是马来西亚的子民,没有谁优谁劣,大家地位平等,平起平坐,共同进退,共存共荣。相反的,Bangsa的争议性大,大力提倡Bangsa Malaysia的概念反而正中种族主义份子的下怀,因为他们有机可乘来玩弄种族情绪。

也许也有人认为上述的争议只不过是咬文嚼字而已,但是这种字眼之争可大可小,从法律界人士的角度来看,任何字眼上的失误都有可能引致严重后果。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只要大家持续强调Rakyat Malaysia,让这种观念深入民心、名正言顺,接下来很多种族课题的瓶颈就可迎刃而解,极端种族主义的活动空间也可减少,类似“马来主权至上”(Ketuanan Melayu)的论调自然也不会获得认同。因此,强调Rakyat Malaysia是种族关系的最佳出路,也是我国各族都能一起拥抱的蓝海。